早晚高峰,在新科路与贝村路交叉口,经常会有一位身姿挺拔的老交警,“动作标准,挥臂带风”,指挥着过往车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是义乌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稠江中队民警傅维清,今年11月1日,将年满60周岁。

从第一盏红绿灯岗点出发

1987年,我执勤的岗点装上了全义乌市第一盏交通红绿灯”回首36年从警路,傅维清脸上满是自豪。

从牛车、三轮卡、机动车到新能源汽车;从哨子、指挥棒到交通信号灯;从人工记录车流、实时监控到智慧交通……

傅维清见证了义乌交通管理变迁的点点滴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维清(左前一)

“那时候马路上很多都是非机动车,牛车也有,很多人没有养成礼让的习惯。”由于第一盏交通红绿灯比较原始,只能通过人工控制电闸开关的倒、顺来转换灯光,为了让市民真正懂得何为“红灯停、绿灯行”,傅维清和同事们一边拿铁皮卷筒喇叭呼喊,一手配合挥旗或拉绳子的办法管理交通。

虽然难度很大,一天下来,口干舌燥喉咙沙哑,但是傅维清干劲十足。为更好服务群众,傅维清和同事们还在十字路口的岗亭旁办起了交通宣传栏,在宣传交通法规的同时,为过往群众提供打气筒、热水瓶和维修工具等便民服务,获得群众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前辈们言传身教下,傅维清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设想的解决方法、老百姓的意见建议和困难都仔细记录下来,成了第一手提高业务能力的宝贵资料。

之后,无论从事治安、交巡警、还是文明创建工作,傅维清把工作笔记一本本保存下来,现在已经能垒成一人多高,见证着他在平凡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

“有这样的道理?我咽不下这口气!”10月10日上午,正在值班的傅维清突然听到有群众在接待大厅争吵,便马上赶过去了解情况。

原来,因为当天发生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一事,50多岁的施大伯认为自己的事故是因为第三方引起的,顿时心里气不过,特意赶来说理,一言不合指责起窗口工作人员。

“拍桌子的声音再响,也不能掩盖自己的违法事实,坐下来,喝杯茶,慢慢说。”在傅维清的劝解下,施大伯慢慢冷静了下来。经讲解分析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施大伯安心回了家。

可是,不到半天,施大伯又返回激动地质问起工作人员自己被罚款的依据。眼见的“老熟人”又来,傅维清再次放下手头工作,继续耐心讲理释法。

道理不怕讲,只要有疑问,随时过来找我,但是法律面前,一是一,二是二,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遵守。”最终,施大伯连连点头,也是心服口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维清扎根交警岗位几十年,遇到形形色色的案件,经常是这帮人刚走,等在门外的另外一大帮人就涌了进来。每当年轻同事招架不住时,傅维清总能及时出现。

为群众办事,要洞察当事人所盼之事,时刻都要有一颗充满关爱的心。”这是傅维清和年轻同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舍不得这身“警察蓝”

路面执勤时徒手制服过歹徒,寒冬时跳进污水坑抓过肇事司机,谈起从警生涯,对于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傅维清总是一语带过,更多的是对自己岗位的留恋。

今年夏天,地表温度超过60℃,傅维清谢绝单位领导照顾,坚守在夏季交通安全“百日行动”最前线,头顶烈日、脚踏热浪,全力守护群众的平安出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疫情防控期间,傅维清防疫消杀、秩序维护、安全检查一样不落。早上执勤的身影总会提前出现;晚上维护秩序、帮助群众、防范宣传的热心声音总是在线。

“孩子读书的事情,我跟街道、教育部门反映过了。”10月12日下午,傅维清来到辖区某危化品运输企业走访检查,不忘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外来驾驶员子女就学问题。

“‘公安大脑’指挥交通管理,轻微交通事故‘一键报警’快速理赔,电子警察、潮汐车道、智慧斑马线。”讲起交通管理的“日新月异”,傅维清总能滔滔不绝。

回顾从警往事,傅维清感叹,改变的是干净整洁的超宽车道、高科技的智能红绿灯调控、便捷的交通管理网上办事大厅,不变的是广大交警“让市民出行安全,让道路交通通畅”的初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维清在暖心服务点帮助中暑同事刮痧

身着“警察蓝”的最后一年,傅维清特别珍惜,还在中队开起了身心健康“护理室”,等着退休之后可以回来服务同事,他已经定好“红马甲”,会以另一种身份,继续发光发热。

来源:义乌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