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菌纲—多孔菌目(非褶菌目)

真核生物域

真菌界

担子菌门

伞菌亚门

伞菌纲

多孔菌目(非褶菌目)

多孔菌目(Polyporales),又称非褶菌目,是伞菌纲的一目。担子果裸果型,无菌褶。绝大多数都能引起立木、木材及木制品的腐朽,所以又称木材腐朽菌,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兼性寄生菌,都能人工培养,在林业和人民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目真菌子实体多种多样,大者重几十千克,如木蹄。小者如伏革菌科一些种类的子实体好像涂在树枝上或倒木上的土褐色的薄层。其他种类的子实体有珊瑚状、猴头状、喇叭状、马蹄状、贝壳状、架状等。颜色有白、黄、红、紫、褐、黑等,其中白色者最多。在一定的子实层里产生单细胞的棍棒状担子。

典型的子实层产生于子实体的一面或各面(即周生)。子实层平滑着生于疣、瘤、珊瑚状分枝、齿或刺、菌褶上或菌管内。如果有菌管和菌褶,它们也与伞菌目的牛肝菌和伞菌不同。子实层里主要是担子,另外,还有囊状体、刚毛、菌丝柱等不孕器官,因种而异。

绝大部分种类生于腐木上,一小部分种类生于腐殖质或土壤上;通常以腐生和兼性寄生为主,只有少数是寄生。本目是一个大而异型的目,所包括真菌种类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趋向比较复杂。E.J.H.科纳认为多孔菌子实体里的菌丝体系类型是分类的主要依据。M.A.东克(1964)将本目下分21科,P.H.B.塔尔博特(1973)分23科。本目有些种类是森林和经济树木的病原菌,有些种类造成木材腐朽,使铁道枕木、木构桥梁、电杆等遭受严重的损害。但也有些种类是重要的药用真菌和提取抗癌物质的重要资源。

1.形态特征(1)菌丝体

初生菌丝联合转为次生菌丝,很发达,多数都有锁状联合,在特定条件下菌体可组成菌核、菌索、菌丝片等组织体。

(2)通常形成特定形态的担子果,都为裸果型。 ①结构

由菌丝+子实层体=担子果

菌髓(生长在担子基部的菌丝组织)+子实层=子实层体,与菌肉相连。

②形状

片状、棒状、珊瑚状、杯状、漏斗状、蹄形。

③质地

革质、炭质、木栓质、木质,少数为肉质。

(3)类型

根据子实层着生状态、子实层体的形状和担子果形状,Donk(1964)划分为6种类型:

①鸡油菌型(Cantharelloid forms):子实层生于喇叭状或管状担子果外侧,子实层体光滑,具皱纹或皱褶。

②革菌型(Thelephoriod forms):子实层生于平伏的担子果上面或生于反卷成檐状担子果的下侧,子实层体光滑,或具皱纹或被疣。

③杯状菌型(Cupuloid forms):子实层生于杯状或盘状担子果内侧,子实层体光滑或具裂褶。

④珊瑚菌型(Clavaroid forms):子实层生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的珊瑚状担子果表面,或生于直立分枝成波状、裂片状担子果表面,子实层体光滑。

⑤齿菌型(Hydnoid forms):子实层体齿状或假齿状,担子果多样。

⑥孔状菌型(Poroid forms):子实层体孔状或裂成迷路状、齿状、褶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形态

担子果是由特定形态的三生菌丝组成,一般可以分为三种形态Corner(1932)

①生殖菌丝:是形成担子果的基本菌丝,可以分化为骨架菌丝、联络菌丝、囊状体、刚毛、担子等。一般为双核,薄壁,具分枝、隔膜和锁状联合,内部原生质稠密。

②骨架菌丝:是构成担子果的骨架,厚壁,不分枝,无锁状联合,除顶端有较薄的壁和稠密的原生质外,内部常空虚。起支撑作用。

③联络菌丝:为薄壁或厚壁的、具锁状联合、多分枝的一类菌丝,常相互交错地将骨架菌丝联结起来,这种联络作用的菌丝称联络菌丝。

(5)菌丝系统

担子果内菌丝排列为一定形态的菌丝系统,一般分为三种菌丝系统:

①单系菌丝系统monomitic:由生殖菌丝组成。

②双系菌丝系统dimitic:由生殖菌丝+骨架或联络菌丝组成。

③三系菌丝系统Trimitic:由生殖菌丝+骨架+联络菌丝。

(6)担子

由担子果中生殖菌丝生出,单胞,多为圆筒形或广棒形,常排列成子实层,在担子内核配和减数分裂,形成4个外生担孢子,生于担子上的梗上,弹射,无色或有色(棉兰着色),单胞,光滑或具纹饰,为淀粉质、拟淀粉质、或喜兰,单壁或双壁。

(7)生物习性

单倍体——双核体生活。有些为木材腐朽菌,有些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分解枯枝落叶。

(8)下属科

绒柄革菌科(Boreostereaceae)

白肉迷孔菌科(Fomitopsidaceae)

灵芝科(Ganodermataceae)

亚灰树花菌科(Meripilaceae)

多孔菌科(Polyporaceae)

2.白肉迷孔菌科

白肉迷孔菌科(学名:Fomitopsidaceae),是多孔菌目下的一个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肉迷孔菌,属迷孔菌属,是木栖腐生的中小型菇类,生长于如台湾之中低海拔林区,此种菇类最大特色是加工后可作为抗癌药物。

担子果一年生到多年生,无柄,木栓质到木质,单生,群生或覆瓦状排列。菌盖半圆形,贝壳状,扁平或其他形状,1-14×2-25cm,厚9-30mm,表面初期浅肉色,后变浅肉褐色或棕灰色,褐色,古铜钱色,具细微绒毛,后变光滑,具同心环纹和不明显的辐射状条纹,在基部有小疣和瘤;边缘钝,有时较厚,完整,下侧不孕。菌肉肉色至浅粉褐色,厚2-20mm,遇KOH溶液变深褐色到黑色。菌管与菌肉同色,一层或多层,长5-12mm。孔面淡黄褐色到淡褐色,污褐色,暗褐色或深褐色;管口略圆形,多角形,不规则形到迷宫状,每毫米1-3个。

菌丝系统三体型;生殖菌丝透明、薄壁,具少数锁状联合,直径2.3-4.5μm;骨架菌丝无色,厚壁到近实心,有时微带黄色,直径2.5-5μm;缠绕菌丝无色,厚壁,弯曲,分枝,直径1.5-2.5μm。担孢子圆柱形,透明、平滑,5.8-7.5×2-3μm。

生态环境: 生于阔叶树木桩和腐木上。木材褐色腐朽,对建材、桥梁、枕木等危害严重。

世界分布:中国、日本、印度。还有其他国家。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