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意有所适,心有所遣,拿起笔,写的是内心情感,画的是超越物质的心灵感受,画画对朱宪新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由的人生态度。

可能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也可能血脉之中天生流淌着艺术的基因,朱宪新自幼就喜欢绘画,少年时期,跟随花鸟画大师李苦禅长子李杭学习绘画,他立足李苦禅的大写意,上追古法,临摹传统,画了很长一段时间,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基础。同时,经心著目,阅览大量的画理画论,并进行摸索实践,还养成了记录心得体会的习惯。当受困于瓶颈之时,朱宪新与很多著名画家一样,挣扎、困惑、迷茫,常常夜不能寐,内蕴涌动着澎湃的力量常常促使着他寻求解疑,寻求释惑,于是,2008年问道于北京画院,师承著名画家王培东,学习花鸟,2014年入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选修山水画创作,同时,交游老乡苗再新,从事人物画造型训练。

朱宪新是一位山水、人物、花鸟全面发展的画家。早期,学习花鸟画时,他讲究写意,注重临摹,强调笔墨,在传统中,他用情和浓,用功很勤。“用了最大的功力打进了传统”;中年时期,他画山水、画人物,讲究写实、注重写生、强调造型,这要求他人随艺变,既要不断锤炼传统笔墨功夫,又要不断系统而严谨地训练光影、透视、色彩等新时代艺术表现技法。近些年,视野随着心境的不断变化,艺术表现力也在渐变、渐进、渐变之中实现了蜕变,他可以画出“致广大、尽精微”的花鸟;可以画出“搜妙创真、与山争神”的山水;可以画出“以形写神,神形兼备”的人物;也可以画出人物、山水、花鸟交相辉映的“迁想妙得”,“寄情于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岩万嶂尽染秋》 70x240cm

技法全面,视野就会开阔,也就能变、会变、擅变。从朱宪新的山水之中,可以看到花鸟的生动、洗炼、概括,从他的花鸟之中,可以看到山水的浑厚、苍茫、厚重,同时,在山水、花鸟之中,也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准确、严谨、传神,所以,朱宪新的作品总能给人一种“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新鲜感。比如《流金岁月》这副作品,观者可以理解为山水,也可以视为花鸟,因为,构图,他采用了典型山水画的视觉效果,叶、茎、莲蓬却是这幅作品主题,笔法则是典型的花鸟画的用笔方式,敷色,有工,有写,工的精微,写的自由;线条,舒展流畅,笔势稳重;秀石的皴擦也很有质感。叶、茎、莲蓬,繁而不乱,浓而不艳,淡而能雅,简而意足。此幅作品,朱宪新通过高远、深远、平远的视觉感观上下取势去呈现秀石、花草的相互关系,荷叶枯荣掩映,荷茎繁密交错,莲蓬含苞顾盼,秀石远近呼应,一条弯弯曲曲的湖水在荷花、荷叶的映衬中,犹如一泓清泉通向远方,呈现出无限的视觉张力。面对画面,物象叠显,视野开阔,仿佛给人一种平湖辽远的山水意境。看花鸟《山花烂漫》可以瞬间想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顶天立地,势状雄强;看《雨珍妙华》则可以马上想到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情景融洽,物态欣豫……,再看朱宪新的山水,犹如他的画鸟一样,坚守本源,取法同源,本源是以山水画的搜尽奇峰为本,同源则兼容了花鸟画的格调和气韵,同时,还充盈着“变与不变”的风采,不变是传统艺术基因,变是新时代审美精神,笔墨语言、构图形式、审美情趣等等艺术元素,无不体现着游刃有余的表现技法,无不彰显着超强的融汇能力。

透过朱宪新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位喜欢自我较劲的画家,他画的作品,不管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无不透着一股韧劲。朱宪新完全可以依仗着早年打下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力以写意的手法去表现“览物所得”,事实上,很多成名成家的画家都是靠年轻的家底,一招鲜,走遍天,吃了一辈子,然而,朱宪新倔强,他偏偏像探险家一样,选择了孤高,选择最难的一条路径。毫无疑问,这条路径荆棘丛生,断崖叠嶂,有危险、有风险,亦有挣扎、痛苦、彷徨,甚至不知所措。也许水尽处,可以坐看云烟,奇险处,可以揽胜赏绝,所以,他不知疲倦,一路攀登,一路探险,攀登中,他一路欣赏美景,高峰处,他看到了更加精彩的世界。他画了花鸟《流金岁月》《山花烂漫》《雨珠妙华》《沐香图》等等精品力作;山水《峨眉清晖》《高原劲旅》《雄关漫道》《莲花佛国》《清凉钟声》《丹崖暮秋》《千岩万嶂》等等鸿篇巨制;他还画了《大匠之门》《热土》等人物画创作,这些作品,他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攻坚克难的极致追求,也让观者看到了他追求极致所留下的痕迹,也许,这条痕迹就是后来者追寻的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凉钟声》 180x192cm

仔细观察这些作品,可以发现“娴熟”,也可以发现“娴熟”之中的“生拙”,这种“生拙”不是齐白石天然之趣所追求的“生拙”,“稚拙”,而是,挑战未知,挑战“心有通灵而兴奋欲予表现”所带来的“不确定”,所以“生”,所以“拙”,却“生”的感人,“拙”的出新,不因循守旧,不千篇一律,而是,以“不确定”挑战“确定”,并在“确定”中形成肌肉记忆的“娴熟”,而不是流于套路、流于程式的“油熟”,这与石鲁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一张作品都让观者有一种新鲜感、趣味性。然而,这很难让一个画家安逸于继成,很难让一个画家躲在“温柔的过往”之中,终其一生表现一个技法,表现一个主题,表现一个图式,既不敢往前,也不敢后退,而是,需要画家不断突破、尝试,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响应内心的召唤去更新技法,甚至清空自己,“重装系统”,开启新的模式。也许朱宪新无意为之,笔者却看到了他正践行这样的实践过程,并神形一片。

显然,这个过程有着“雄关漫道”的艰难,也有着“难于上青天”的无奈,否则,当代画坛不会看到那么多流水线式的作品,功力深厚的朱宪新也不至于“娴熟”之中流露出“生拙”,可是,朱宪新骨子里有一股倔劲,一旦认定,他就笃定恒心,义无反顾,哪怕一路筚路蓝缕,也无怨无悔。几十年以来,他始终秉承坚忍不拔之志,恪守着正脉之道,潜心学术,不断拓展路径,不断延展画风,制造“生拙”,面对“生拙”,并在“生拙”之中,硬生生地开辟了一条新路,并沿着这条路径,反复反复,直至“娴熟”,让“娴熟”精彩四溢,让“生拙”妙韵横生。显然,朱宪新的“生拙”凝聚着生命的张力,“生拙”之后的“娴熟”则彰显着百炼成钢的毅力。

可是,这个过程一定还有“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惬意,否则,朱宪新乐此不疲的动力在哪里?

也许正是因为“山重水复”的困惑伴随着“柳暗花明”的喜悦,“望尽天涯”的寂寞伴随着“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领悟,绘画才真正让朱宪新觉得有意思,每每投入其间,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其乐无穷。于是,他一次又一次走进深山,在深山幽谷之中,放逸神游于静心;在曲径通幽之处,让精神往来于天地,在茂林修竹之间,沉浸于内心,体验激越与平静,咀嚼孤独与畅然,并在平静之中,观察日落日出,在激越之中,体悟四时之变,在畅然之中,让灵魂得到了休憩,让身心得到了舒展,也让艺术因内心与精神的胶着而散发出深巷飘远的馨香。

事实上,《峨眉清晖》《高原劲旅》《雄关漫道》《莲花佛国》《清凉钟声》《丹崖暮秋》《千岩万嶂》等等作品都是在这个过程之中,悄然绘制而成的鸿篇巨制,会回头一看,他自己都应该觉得惊奇:“这是怎么画出来的?”那富有肌理质感的深岩巨壑、那苍茫雄浑的堂堂气势、那拢山川之精华,聚天地之灵气的视觉力量,无不是入身、入心、入情的沉浸式投入,无不是对艺术深切的、纯粹的、炽热的爱的结晶,所以,当他耐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孤诣,在“独上高楼”的追求中,“蓦然回首”之时,看到了“灯火阑珊”,让他感到欣慰,观者也在他的笔道之中、色彩之中感受到了他有感而入情、入心的爱恋和真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季》 180x98cm

这些山水,无不带有很强的装饰性、殿堂气。朱宪新擅于通过光影、透视、造型构筑层峦叠嶂的空间,山涧与烟云的变灭,以及巨岩深壑的陡转,让画面洋溢着韵律,充溢着节奏;他也擅于通过千变万化的笔法,或勾勒、或皴擦、或点染,去描绘眼中的具象,让具象富有质感、体积感、空间感,给观者一种面对面的真实。同时,他还擅于把酣畅的、恣肆的笔墨带入画面之中,去表现或浑厚、或苍茫、或肃穆的意象视觉。当具象融于苍茫的意象之中,具象得乎寰中,意象超于象外,那具象是灵魂中闪现的情感印象,那意象则是对具象进行整体而有趣味的融合,美的充分,妙的自然,远观,堂堂正正,落落大方,细品,仿佛置身其间,又遥不可及,意境之美,笔墨之妙,顷刻之间,心神澄澈,物我两忘,养了心,悟了道。

朱宪新的花鸟也富有很强的装饰性、殿堂气,《山花烂漫》《流金岁月》《雨珍妙华》等等庄重之品,精工细致,富丽典雅,孕育着富贵、祥和,《春之曲》《廖廓江天万里阔》《沐香图》等野逸之味,清新生动,气韵飘举,象征着品味、格调。

相信,艺术是公正的,每一次付出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相信,历史也是公正的,既不会埋没人才,也不会辜负真情。朱宪新是一个低调的画家,从未见到过他大张旗鼓地炒作自己,也从未见到过他自诩其能、阔论超越,他只是喜欢画画,正是因为喜欢,他画的纯粹、画的真诚、画的投入。笔墨无声,鉴者生情,朱宪新的艺术也正以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呈现着独特才情和智慧,浅吟低唱着他几十年的修为,让人入迷,使人回味。

(文/桑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转自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