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背景下,我国主要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刺激需求增长。“十四大”明确表示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规模,加大对外贸易投资力度,而这也推动了出口贸易高速发展。

为了能够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建立了包括房地产、传统制造业等在内的协同投资经济发展体系。需求侧理论由于同政府经济发展需求高度吻合,因此成为了政府干预经济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理论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过度依赖需求侧拉动经济的增长,也会产生经济增长乏力、环境持续恶化、金融系统性风险加剧等一系列问题。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应坚持协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因此,对我国的需求管理提出了以下几点诉求:

一、有效促进投资,释放新的需求对于消费、出口、投资的作用的过分强调,反而会抑制供给侧作用的发挥,从而造成经济发展失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投资是我国刺激需求侧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投资规模的递增,以及其在需求侧占比的提高,则会引发“投资依赖症”问题,由此出现“经济泡沫”现象,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那么则会加剧市场经济风险,破坏经济系统的稳定性,从而造成经济增长乏力或倒退。

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大规模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造成“经济泡沫”大量累积,具体表现在:

一是政府和企业的杠杆率持续飙升,资不抵债危机加剧;二是货币信贷规模过度扩张,不良资产率显著攀升;三是房地产泡沫现象严峻;四是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五是影子银行发展迅猛,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有必要平衡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有效促进投资,合理规避“经济泡沫”风险。

二、加强消费预期管理,促进消费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我国仍然存在能耗低、投入产出比不高等问题,这与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总体要求存在显著差距,只注重经济需求侧发展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在产业、区域、要素投入、排放、经济增长动力、收入分配等六方面存在结构性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力度。这也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目前我国亟须升级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首先要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如提高就业率,释放就业岗位,从而扩大劳动力规模,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其次要升级生产要素,如技术创新、提高人力资源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换等,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由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增量,扩大外需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结构失衡,而这阻碍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

从某种层面而言,结构优化与分工优化存在异曲同工之处,因此要想扩大收入来源,促进经济增长,则可以采取深化分工的有力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亚当·斯密的理论则恰好证明了这一点,即分工的深化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分工深化是建立在有效的制度安排上,从而更好地发挥深化分工对效率提升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视角而言,结构优化有利于提高生产力,能够促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低效率产业不断向高效率产业集聚,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端化的方向升级,这显著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于城镇化的视角而言,结构优化促使人口等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方向转移,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而这同样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经济的健康稳步增长;

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视角而言,结构优化就是通过深化不同地区的分工,发挥各地区的协同效应,从而释放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加快完善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央银行在供给侧结构优化背景下,要化被动为主动,有的放矢地变动货币供给和某些制度,以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动,或有意识地保持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差距,来促使市场机制起着某种有利于政策目标实现的运动,也就是中央银行的调控要向需求型调控转变。

货币当局要能及时的适应和影响货币需求,除了借助一些货币政策工具还需要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以上所分析的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中,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始终是一个很重要的共同方面。

因此,我国需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市场的功能使需求型调控方式能够顺利实施,使我国经济进入良性增长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