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虎林市虽是坐落于祖国边陲且人口稀少的小县城,但在历史上,英勇的虎林人民在抗击日寇、支援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保卫边疆自卫作战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群不扛枪的英雄--虎林赴朝担架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美帝飞机侵入我安东市投弹,造成炸伤的林钧珠被其悲愤的父亲林基伟抱在怀中,图片来自于《抗美援朝手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帝国主义将战火从三八线燃烧到了我国东北的鸭绿江畔,为制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应朝鲜人民的请求,党中央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并提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响亮口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军赴朝参战,图片来自于网络

消息传到了虎林,虎林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122名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军,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100名的任务。除了这些奔赴战场拿起武器杀敌报国的英雄之外,还有一支300余人组成的赴朝担架队,这群不扛枪的“最可爱的人”同样值得我们记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各族群众踊跃报名赴朝参战,图片拍摄于作者收藏的资料

1950年10月末,松江省政府责令虎林县迅速动员,组成300人的担架队,开赴朝鲜前线,执行战勤任务。虎林县立即开展宣传动员活动,以三天时间分别在县、区、村动员召开动员大会,具有光荣传统的虎林各界广大群众,纷纷报名,踊跃参战。经村、区、县直机关选拔推荐,仅仅不到20天,报名、审核全部落实。共有354人通过报名审核,成为担架队队员,提前并超额完成了上级部署300人的任务。当年作者的爷爷便是这354人当中的一员,只可惜他老人家到朝鲜几个月以后,生了场重病无法继续参战,无奈不得不提前回国养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林赴朝参战担架大队政委高军同志,图片拍摄于作者收藏的《虎林红色根据地》

1950年11月,虎林抗美援朝基干担架队(后改为志愿军民工担架队)组建完毕,建制是大队,下设中队和小队,虎林县委委员、宣传部长高军同志任政委,一区区长陶党增同志任大队长,各中队和小队均配有教导员、中队长、指导员、小队长。11月30日,担架队员在虎林县县城开展为期18天的集中学习及政治思想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东北奔赴朝鲜参战的担架队,图片拍摄于作者收藏的资料

1950年12月18日,虎林县委、县政府召开了隆重的欢送大会,会后县政府派出十辆汽车将担架队送至密山,12月19日晚,在密山乘坐火车奔赴中朝边境。12月23日,担架队到达鸭绿江边的集安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奔赴朝鲜战场作战的志愿军战士,图片拍摄于作者收藏的《抗美援朝手册》

虎林县担架队主要对接并配合作战的,正是后来被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同志誉为“万岁军”的三十八军。在12月23日下午,三十八军民运处的同志接待了虎林担架队,并向担架队成员简单介绍了下朝鲜战场的情况,同时强调了下过江后的任务与注意事项。为了适应战场的需要,便于灵活指挥,虎林担架队在集安县,将原来的建制进行了调整,撤销了中队,重新编为四个小队,设小队长和指导员,由大队直接领导。12月23日夜晚,在部队同志的率领下,虎林担架队跨过鸭绿江,经满浦开赴前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军战士奔赴朝鲜战场作战,图片拍摄于作者收藏的资料

由于英勇的三十八军入朝作战后,作战十分勇猛,已从鸭绿江边打过了三八线,直逼南朝鲜的首都汉城,因此虎林担架队入朝后走了一个多月才赶上部队(因当时美帝掌握了制空权,因此为了避免伤亡,只能白天休整躲避,利用夜间赶路),在1951年1月下旬时,在汉江赶上了部队,参加了第四次战役。从此虎林担架队便与三十八军生死与共,团结战斗在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敌人英勇作战的志愿军战士,图片拍摄于作者收藏的资料

当时虎林担架队主要任务是为前线作战部队运送弹药、运送伤员。当时有句作战口号:“上山扛弹药、下山背伤员”,担架队员携带弹药及背送伤员时,所通过的路线并不是远离硝烟的平安之所,恰恰相反他们所处的就是战场,到处都是敌人大炮、机枪、飞机所射来和投来的子弹、炮弹,到处都是弥漫的硝烟,可以说担架队员当时所处的环境,除了手中未拿武器直接与敌人作战之外,其余同英勇作战的战士并无不同。

用当时参战的担架队副队长黎福坤同志后来回忆的话说:“当时早已将怕丢在脑后,我们这些同志都很勇敢,没有怕死的,谁也没有想到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把弹药送上前沿,让战士们枪中有子弹,好消灭美帝王八蛋”。正是凭着这股豪气,虎林担架队一次次圆满完成了各项配合作战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鲜战场形势图,图片拍摄于作者收藏的《抗美援朝手册》

1951年3月下旬,虎林担架队奉命调到志愿军后勤二分部,驻地在阳德,后又分配到第十大站第二十九分站,驻地在内洞里。这里是一个有七、八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因铁路、公路都由此通过,因此这里是志愿军后勤部的一个军用物资转运站。虎林担架队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物资的装车、卸车、物资存储保管、伪装防护、防敌防雨。平时还要利用时间新挖掘和维修被当作仓库用来储存物资的防空洞、打石洞子、在库区内新开或修整道路、修建装卸用的平台等,这些都是这些担架队员经常性的任务。

那时防空洞的要求是高两米半、宽六米、深十米。石洞子高四米、宽四米、深二十七米。对于这些施工要求非常高,必须隐蔽且坚固耐用,而且不能用炸药,只能用两只手加上钢钎、铁锤,施工作业的艰难可想而知。当时砸伤、撞伤、碰伤的情况时有发生,还得实时应对敌机的扰乱。为了完成这些艰巨的任务,虎林担架队员小病不休息,轻伤不离工地,以无畏的精神,按时甚至是提前完成志愿军分站交给的各项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志愿军战士俘虏的美军士兵,图片拍摄于作者收藏的《抗美援朝手册》

这些工作相对来说虽然工作量大,但算是安全的,而担架队员真正的危险,来自于敌人飞机的一次次轰炸破坏,特别是美军投掷的汽油弹,危害极大。为了抢时间,担架队员在装卸弹药时也不顾安危,与时间赛跑,据当时担架队队员翟广利老人后来回忆说,为了防止敌机的破坏,来了装卸任务就的抓紧时间,在后方装卸炮弹时,要一箱一箱的轻放,而在朝鲜根本不可能,是一箱箱的往车上扔,像装木材一样。手榴弹有时全散放在河边,一个个捡根本来不及,就用大铁锹往草袋子里装,再一袋袋往车上扔,什么危险全抛到一边了。为的就是将这些弹药按时送到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手中。

虎林担架队在志愿军后勤分部工作了近八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大量艰难而艰巨的工作任务,仅以文字记载的就有:装卸各种车辆七千八百台,建仓库(挖防空洞)六十七个,打石洞一个,抹水泥洞五十七个,修平台六十七个,修伙房九个,打井三眼,新开或补修库内外道路一百八十五公里,补修铁路七十六米,此外零活用工一万三千多人次。而英勇的担架队员也为抗美援朝作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朝参战期间,全队共有曲洪国、张振波等四名同志牺牲并长眠于朝鲜三千里江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军画像,图片拍摄于作者收藏的《抗美援朝手册》

更难能可贵的是,虎林担架队在朝鲜期间,发扬了我党我军爱民、助民的光荣传统,是一支纪律严明、队员素质好、战斗力强的队伍,在朝鲜期间与朝鲜群众和睦相处,赢得了朝鲜人民的爱戴,被朝鲜人民称为“不扛枪的志愿军”。同时虎林担架队因领导有力,在全体赴朝担架队中,虎林担架队也是减员最少,牺牲最少,完成任务最好的一支队伍。

1951年11月,虎林担架队执行战勤任务期满,由甘肃省派去的队伍接替。为了使工作交接顺利,志愿军后勤分部决定留虎林的几名同志带班,协助甘肃新来的同志。虎林担架队政委高军与几名同志留下完成交接工作,其他担架队员正常回国,由焉润德同志担任大队代理政委。1951年11月14日,虎林赴朝参战担架队胜利回到阔别近一年的家乡,受到全县各界的热烈欢迎。欢迎队伍从虎林镇西街一直排到西岗大桥,两旁群众高呼“热烈欢迎凯旋归来的担架队,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功臣致敬”的口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林县赴朝参战担架大队代理政委焉润德同志与担架队部分立功同志合影,图片拍摄于《虎林红色根据地》

虎林担架队赴朝参战期间,荣获三十八军军部授予的“祖国人民的好儿子”锦旗一面,荣获志愿军后勤二分部、十大站、十六站、二十九分站、二号粮库、朝鲜人民军、松江省政府等单位授予的锦旗25面,同时松江省政府还颁发了抗美援朝纪念章。副大队长黎福坤同志,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三级国旗勋章一枚。

担架队回国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951年11月15日,虎林县委、县政府召开了隆重的“欢迎光荣完成任务的担架大队回县大会”,会上评出98名功臣,记大功一次的5人,二等功一次3人,三等功一次的54人,小功一次的35人,小功两次的21人,共计评功118人次。松江省政府授予虎林担架大队政委高军同志“志愿民工模范”的光荣称号。评出杨岗区、虎头区为模范区,富荣村、结合村(现归密山管辖)、独木河村、忠诚村、兴华村、义和村为模范村。

可以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最后能够取得胜利,除了在党中央、毛主席正确领导下的全体志愿军指战员英勇浴血奋战之外,还离不开全国人民包括无数像虎林担架队一样敢打、敢拼、不怕牺牲、坚韧不拔的队伍的全力配合与支持,致敬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