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斌 上海报道

俄乌冲突风波难平,各国能源博弈正愈演愈烈。10月17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总裁米勒表示,不排除建成土耳其天然气枢纽后,新枢纽承接“北溪”管道的全部输气量。

此前,10月1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曾提议,俄罗斯可以通过土耳其向欧洲供气,并在土耳其建设欧洲最大天然气枢纽。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14日同意在土与俄罗斯共同建设一个国际天然气供气枢纽,并已指示土耳其能源和自然资源部与俄罗斯相关部门合作。

俄罗斯为何此时提出在土耳其建设天然气供气枢纽?这背后其实有多重考量。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丁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能源出口是俄罗斯经济的重要部分,对欧洲出口大幅减少会影响其经济。欧洲已经在坚定摆脱俄罗斯能源,同时也在推动能源转型,这种转变一旦完成可能很难再逆转,俄罗斯仍希望同欧洲保持一定的经济联系,留住这部分能源出口收入。此外,欧洲国家并非铁板一块,例如南欧国家并没有坚决不用俄气,俄罗斯仍希望和这些国家保持关系,在分化的欧洲中寻找机会。对土耳其而言,在境内建设欧洲最大天然气枢纽会带来大量利益,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有利可图。

另一方面,欧洲的能源危机仍有恶化可能,并可能持续数年。金联创天然气分析师王亚飞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果冬季气温低于往常,欧洲天然气库存将在2023年2月之前告急,或许欧洲气价又将走出一波上涨行情。但是气温若与往常相当,以欧洲目前的供需情况还是有望挺过寒冬。

但问题在于,深陷气荒危机的欧洲国家未来愿意接收俄罗斯天然气吗?在土耳其建设天然气供气枢纽可行吗?欧洲的能源危机又将走向何方?

新供气“大动脉”前景蒙阴

从历史上看,欧洲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历史悠久。但俄乌冲突成为了“世纪转折点”,俄欧之间最坚固的“能源纽带”逐渐被斩断。北溪管道泄漏事件更是彻底断送了欧洲在年底前通过“北溪-1”管道获得俄罗斯天然气的可能性,未来俄欧双方的能源联系也不太可能短期恢复。

9月26日,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北溪-1”和“北溪-2”管道位于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的部分出现四处泄漏点,各方普遍认为这一事件系“蓄意破坏”。短期内,“北溪事件”彻底断送了俄通过北溪管道恢复向欧洲供气的可能性。

鉴于“北溪-1”管道已经停运,“北溪-2”管道更是从未启用,这一事件实际影响其实并不大。但更大的问题在于,利益关系复杂的各方以能源作为筹码激烈博弈,让北半球接下来的冬天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北溪管道“阵亡”后,俄罗斯计划与土耳其建设新供气枢纽,但这一新供气“大动脉”前景并不明朗。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推进土耳其天然气枢纽困难不少。

在丁纯看来,欧洲已经通过对俄罗斯的第八轮制裁,如果后续考虑使用土耳其天然气枢纽输送的俄罗斯天然气,那么就不得不考虑前述制裁会否瓦解的问题。即使面临经济冲击,欧洲迄今仍在坚决排斥俄罗斯能源,转圜需要时间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且欧洲一些国家对土耳其的印象并不太好,土耳其天然气枢纽推进起来也会面临不少阻力。

此外,当被问及是否排除“北溪-2”项目供气可能性时,德国政府发言人霍夫曼10月12日表示:“是的,必须确定不再依赖两条可能遭到破坏的管道,俄罗斯不再是可靠的能源供应商。”

从种种迹象来看,欧洲已经打算告别俄罗斯天然气。王亚飞分析称,面对冬季供应紧张,欧盟及其成员国早在夏季就提出明确措施来应对俄罗斯供应中断风险,这一系列措施包括增加供应来源多样化、设置最低库存目标及强制削减消费。日前欧洲天然气库存已突破90%,提前实现设定的80%的目标;消费方面,欧盟计划在今年8月到明年3月将天然气消费减少15%,如果冬季气温与往年水平相当,取暖用气需求将比2021年减少。供应方面,随着美国自由港于11月初恢复,液化天然气供应将继续在供暖季发挥关键作用。另外,来自其他邻近国家(挪威、阿尔及利亚和阿塞拜疆)的管道气也同比大幅增长。

过冬要看老天爷脸色

尽管欧洲已经为缓解能源危机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如果今年的冬天分外寒冷,欧洲仍将陷入一场更大的危机。

欧洲接下来可能将迎来寒冬。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发布的早期冬季预测称,欧洲12月可能有一股寒流来袭,在各国仍试图应对俄罗斯天然气供应稀缺和天价能源之际,可能面临更大的能源压力。

欧洲国家还面临着尴尬的现实,一方面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极度渴求液化天然气,另一方面,数十艘装载液化天然气的船只却在欧洲海岸附近漂流,无法及时卸货。由于液化天然气终端和输气管道不足,再加上气化工厂储罐几乎已经装满,无法及时将天然气输送到欧洲各国,这暴露出欧洲的再气化能力严重不足。另外,欧洲各国抢气行情已推升全球液化天然气船运价格创下历史新高。

标普全球评级董事总经理Emmanuel Dubois-Pelerin指出,欧洲目前面临冬季天然气供不应求的缺口约为7%-8%,相当于200亿立方米;若冬季气候严寒,这个数字可能翻倍,若气候温和,欧洲就不必实施配给,也不必加速降低天然气需求。

在寒冬日益迫近之际,德国总理朔尔茨17日下令将该国剩余三座核电站的寿命延长至2023年4月中旬,以抵御可能出现的能源短缺。按原有计划,德国在今年年底前逐步淘汰三座核电站。

王亚飞对记者表示,未来欧洲能源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天气和俄罗斯继续减少供应的风险。虽然10月欧洲气温较往年季节水平偏高,但是预计12月会出现极端寒冷天气。另外,欧盟一直讨论对俄罗斯天然气进口价格设置上限。而俄气总裁米勒16日警告称,一旦对俄天然气限价,将违反现行合同条款,导致俄气停止供应。

造成影响的不只有欧洲天气。Energy Aspects分析师Leon Izbicki指出,冷冬可能使欧洲天然气需求上升80亿立方米,若亚洲也遭遇冷冬,需要竞购更多天然气用于取暖,欧洲的天然气供应缺口可能高达190亿立方米,到冬季结束时,天然气库存可能降至18%的危险水平,面临区域燃料短缺风险。

能源危机几乎“无解”

需要注意的是,10月14日,德国比原计划提前两周多完成了天然气库存达到95%的目标。此前,德国还提前一个月实现了85%的囤气目标。

尽管德国在囤气方面取得的进展降低了实施能源配给风险,但这并不代表风险解除,最终情况如何仍取决于企业和家庭减少能源消耗的程度以及这个冬天会有多冷。

德国联邦网络局主席Klaus Mueller此前表示,即使德国的天然气储存设施100%填满,在俄罗斯完全停止供应的情况下,也只能维持两个半月。除非家庭设法减少至少五分之一的天然气消耗,否则要避免出现紧急情况将是一项挑战,届时可能实行定量配给。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已经担心,长期能源成本飙升,可能导致德国整个制造业减产或者迁往运营成本较低的国家,从根本上改变德国的工业格局。

自俄乌冲突升级以来,欧洲一直在全球寻找俄罗斯管道天然气的替代品。贸易形式更为灵活的液化天然气成为首选,导致液化天然气现货价格长期以来的“亚洲溢价”被“欧洲溢价”取代。另一方面,美国、卡塔尔等国的液化天然气新增产能大部分要到2025年才能大幅投产。

德国副总理哈贝克也曾抱怨美国卖给盟友的天然气价格高到离谱:“一些国家,甚至包括友好国家的天然气在一些情况下达到天价……这肯定会引发问题,我们必须讨论这个问题。”

从数据上看,美国能源公司只需花6000万美元就可将一艘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装满,而欧洲收购价已飙升到2.75亿美元,除去运输等成本,每艘船可赚超1.5亿美元。

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指责美国高价出售天然气。马克龙表示,美国向欧洲提供天然气是好事,然而用4倍的价格出售,这不是友谊的真谛。“我们要告诉美国和挪威朋友,你们提供了天然气,这很好,但是在交易中有些事不能再继续下去了,那就是你们卖给自己人是原价,而我们要支付四倍的价格,我们不认为这是友谊的真谛。”

更糟糕的是,高昂的天然气和电力价格甚至还影响了新能源发展。咨询机构Rystad Energy指出,欧洲电价飙升正危及当地提升太阳能和电池制造能力的计划,也可能阻碍欧洲大陆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预计欧洲约有35GW的光伏制造项目以及超过2000GWh的电池制造项目面临被搁置的风险。以挪威为例,电力成本增加六倍可能会迫使太阳能制造商在今年内停工。预计数年内欧洲都会缺乏天然气,因此高电价将继续存在,太阳能制造厂投融资可能面临挑战。

整体而言,俄乌冲突下政治考量已经凌驾于经济利益之上,昔日强大的俄欧能源纽带已经基本断裂,欧洲能源危机短期内也基本“无解”。

丁纯认为,未来欧洲可能会把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尽可能降到最低,改变自身的能源结构,这可能是大势所趋。后续走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乌冲突进展,仍存在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