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的一天晚上,河南安阳一村民途经殷墟宫殿区时,隐约听到类似电钻的嗡嗡声,村民心中一惊,暗想难道有人在盗挖文物?情急之下,村民大喝一声,电钻声果然消失了。
01.古墓发现多处盗洞

01.古墓发现多处盗洞

村民回到家中,突然想起前几天考古队曾在附近勘察过,顿时意识到事态严重,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便跑去工作站汇报情况。

考古队得知后,不由大惊失色。原来,前几日,为配合花园庄基本建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确实在当地进行了考古调查,并意外发现一座商代大墓。此墓距商朝宫殿仅40米、距殷墟“母亲河”洹河不到100米,距妇好墓也就500米左右,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核心“黄金地段”,由此也不难推测,墓主人定然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由于天气寒冷,土地已经冻结,经协商,专家们一致决定等来年开春,土地解冻后再进行考古发掘。与此同时,为了防止走漏风声,考古队并没有第一时间公布发现了墓葬。可万万没想到,还是被盗墓贼盯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不宜迟,考古队立即派人到现场查看,果然在那座墓葬上发现了新的钻孔。心痛之余,专家连忙安排专人看护墓葬,继而向上汇报,获批准后,立即展开发掘工作。

不料,在之后的发掘过程中,考古队竟陆续发现许多大小不一的盗洞。经过分析,这些盗洞有旧有新,横跨多个朝代。专家们心下骇然,难道,这座古墓早就被盗?还不止一次被盗?

02.盗洞在同一个地方神奇地消失

02.盗洞在同一个地方神奇地消失

在思索中,考古队继续向下挖掘,万万没想到,当挖到墓葬的夯土建筑后,盗洞竟然神奇地消失了。

这都临门一脚了,盗墓贼为何不继续挖?难不成良心发现?这显然不成立,毕竟,所有盗洞都在这个位置消失,总不至于所有盗墓贼都良心发现。

经过分析,专家终于发现端倪。原来,这些盗墓贼挖到了“享堂”,从而产生了误判。所谓“享堂”,是商朝的墓葬制度中用来祭祀墓主人的地方。盗墓贼挖到享堂后,误以为这是普通房基夯土,觉得没有价值,所以不再深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发现,极大地鼓舞了考古队,此后的发掘异常顺利。很快,这座沉睡三千多年的墓葬终于重见天日。让专家们振奋的是,虽时隔三千年,但这座墓葬的棺椁却保存得相当完好,连上面的纹饰都清晰可见。更不可思议的是,棺椁上竟然包裹着大量金箔,足足有125片,可见墓葬规格之高。

揭开棺木后,专家们无不精神大振。原来,墓主人的骨骸还在!除了头骨保存欠佳,且缺失右臂,其他部位的骨骼几乎保存完好。要知道,这可是三千年前的尸骨,这无疑是考古史上的奇迹。

最终,这座逃过无数劫难的古墓,清理出土了500多件商代陪葬品,其中青铜器260多件,精美的玉器220多件,青铜兵器更是不胜枚数。由此不难推测,墓主人极有可能是一名武将。

03.出土罕见的青铜器

03.出土罕见的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之中,有两件尤其引人注目。

一件是造型逼真且又诡异的青铜手。这件青铜手为右手,通长13.03厘米,最宽处5.61厘米。手掌和手腕皆饰有繁复的饕餮纹、卷云纹,手掌刻画精细,连关节和指甲都清晰可见;手腕的截面呈现椭圆形,下部柄腔之内残留有碳化木柄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怪异的青铜手,在殷墟乃至于同期的其他遗址中,也是首次发现。这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考虑到墓主人右臂缺失,有专家认为,这只青铜手应该是墓主人手臂的替代品,类似假肢,作用就是让墓主人完整下葬;还有专家认为,这可能是一件吃饭用的工具,古代叫“铜毕”,《礼记·杂记上》:“主人举肉之时,则以毕助主人举肉”。即辅助自己举肉的工具;也有人脑洞大开,说这青铜手会不会是挠痒痒的工具,类似现代的“不求人”。

另一件是“青铜牛尊”。这件牛尊通长40cm,带盖高22.5cm,腰围52.5cm,重7.1kg,造型精美,纹饰繁缛,堪称中国古代动作造型酒器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如此,经研究发现,这并非普通的牛,而是尚未驯化的水牛。甲骨卜辞曾记载商王捕到一种叫“兕”的动物。专家认为,兕就是野生水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河南盛产黄牛,水牛却极为罕见。这是因为,水牛喜欢水,降雨量偏少的河南并不适合水牛生存。而这件青铜牛尊的发现,证明三千年前安阳一带湿润多雨,是殷墟气候的直接反映

此外,在商周时期,人们认为牛颇具灵性,是最高级别的献礼。因此,牛尊不仅仅是一件祭礼的酒器,更是殷商时期人神沟通的媒介。所以,能用牛尊随葬,墓主人的身份定然非同小可。

04.墓主人权力很大

04.墓主人权力很大

除此这两件罕见的青铜器,专家还发现7件保存完好的青铜钺。在商朝,青铜钺象征着无上的权力,用青铜钺随葬并非孤例,殷墟妇好墓,就出土了4件青铜钺。难道,此人的权力或战功远超武丁皇后妇好?

墓主人到底是谁?答案在铭文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理了所有青铜器后,专家发现很多青铜器上面刻有铭文,其中“亚长”二字反复出现多次。经释读,“亚”在商朝是武官的统称,“长”则是一个家族的姓氏。通过查阅资料,专家发现,“长”应该是一个臣服商朝的诸侯邦国。如此看来,墓主人是一名来自一个叫“长”的家族的武将,结合其高规格的墓葬,不难推测,此人定然受商王器重,可谓“亲信心腹”

后来,经过骨骼鉴定,专家发现,亚长是一名35岁左右的男性,下葬时,他身受重伤,不仅右手缺失,身上还有尚未愈合的伤口。

专家由此推测,这位三千多年前的武将,极可能死于最后一次战役,因其功勋卓著,商王将他葬在都城的宫殿之中,既寄托哀思,又能激励后来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