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清辉煌之时,晋商曾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约400座山西会馆,就连西藏、新疆等地都有其存在,“凡商贸繁华处必有晋商,有晋商居处,必有会馆”。

张掖山西会馆关帝庙

所有山西会馆的共同特征有二:一是都拜关公,有关帝庙或关公殿;二是都有戏楼。山西会馆是明清商人会馆的典型代表。

张掖山西会馆威震华夏牌坊

张掖山西会馆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南大街,据碑记始建于清雍正二年 (1724年)山西客商赵世贵、赵继禹、张朝枢等建。张掖是古丝绸路上商贸云集的重镇,从山西来的客商,在张掖开办了几十家大商号,他们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经营的实力范围,于是结帮会、设会馆,将始建于雍正二年的关帝庙改建为山西会馆,修建费用都由客商募捐。

张掖山西会馆山门

建筑从山门到大殿门为东西向中轴对称式。最前是山门5间,两边砌八字墙。山门后为戏楼,重檐歇山顶,雕梁画栋,装饰精美。戏楼南北两侧各有看楼7间,东西长21米,架天桥与戏楼相通。

张掖山西会馆看楼

张掖山西会馆看楼墙壁上的壁画

积雨倒影下的张掖山西会馆内景

看楼之间为花圃,其后钟鼓楼如双峰对峙,边宽5米,两层正方形,四面坡攒尖顶。钟鼓楼之间竖有3间牌坊,宽8.3米,高约10米,歇山顶,紧挨牌坊两侧各为5间厢房。最后居中是大殿,面宽3间,13米宽,进深15米,卷棚顶,前据下额仿上雕有奇花异草,殿角为砖砌方柱。殿上建后楼3间,歇山顶。整个建筑气势雄伟,结构严谨,风格独特,建造奇巧,素有“三不见”之说,即站在山门上看不见牌坊、大殿和后楼。

从二楼砖雕处看钟楼和鼓楼

张掖山西会馆钟楼和鼓楼

会馆将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融为一体,形成起伏开阖,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院落群体。沿一条轴线依次排列着,如山门,戏台(上下两层,上为台,下为通道),看台(上为台,下为廊),牌楼,钟鼓楼,大殿,后楼等。造型奇特,威严凝重。殿宇楼阁,庭院花木,使整个建筑绚丽多彩。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绘、泥塑,遍布全馆,交相辉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所有建筑除陪殿已拆除外,其余保存完好。解放前,曾设私立三晋小学。解放后,得到妥善保护和多次维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甘州区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