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云海

1898年,严复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正式出版。该书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在刚刚经历了甲午战败的晚清中国,犹如一声“惊雷”,对清末民初的改革派和革命派产生了深刻影响,促成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巨大变化。无论是梁启超的“新民说”,还是鲁迅的“改造国民性”,近代中国几种影响力最大的“救亡”理论,都建立在严复“天演之学”的基础上。

因此,该书的出版和传播,让严复“暴得大名”,梁启超称赞为“在中学、西学皆为我国一流人物”,康有为称他“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胡适则说“严复是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严复之所以能够通过译介西方著作获得近代启蒙先驱的赞誉,与他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和系统阅读西方典籍密不可分。与此同时,黄克武还指出,严复不只是一位介绍西方思想的翻译家,还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思想家。他以典雅的文字,通过翻译、评点与著作,构建了一套体系完整的启蒙方案,希望能为后世开启太平之世。严复曾在书房中挂了一副对联,“随时纵论古今事,尽日放怀天地间”,可见其气魄。而这也正是今天我们还能够从严复的思想中获得启发的重要原因。

黄克武在《笔醒山河 : 中国近代启蒙人严复》一书中,以二十几个主题为我们介绍了严复的生平及其思想内涵。

1854年出生于福建侯官阳岐(今福州市)的严复,童年时也如大多数的晚清孩童一样,进入家塾学习四书五经,如果不是后来家道中落,他会毫无意外地走上科举取士的“正道”。然而,1866年,因父亲抢救霍乱病人受感染不治死亡而家境贫穷,12岁的严复便以第一名考入沈葆桢在福建创设的新式海军学校——“(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在4年的航海必修课程及英文学习和数年的军舰实习之后,严复等人在李鸿章、沈葆桢的奏请下,于1877年公派赴英留学,考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系统地接触西学,并在两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国,成为第一代的留洋学生。

留英期间,严复被驻英公使郭嵩焘认为能够见微知著、识见不凡,英文水平甚高,是一个深具潜力的人才,而深受郭欣赏,并与其“结为忘年交”。也正是在英国留学期间,严复开始接触达尔文、斯宾塞、培根、赫胥黎、边沁、孟德斯鸠、亚当·斯密、弥尔等人的社会、政治思想学说,并观察英国社会,注意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思考未来的努力方向,引发了“民德、民智、民力”等主张。

自英国返回后,严复先后在北洋系的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近20年。但是,严复在官场上并不得意,20年里的仕途仅限于水师学堂,无法更上一层楼,原因是他缺乏正式的科举功名,而得不到李鸿章的重用。于是,深感“职微言轻”的严复,1885年-1893年间,四度参与科举考试,却无一例外不幸落榜。由此,严复认识到八股取士的严重弊端,大声疾呼“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不过,从30岁开始用十年时间为准备科举考试而阅读经史典籍的经历,使严复补足了他自15岁开始就中断的传统教育,对他在中国古典文化上的修养不失为一种有效训练。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由于水师学堂的生活不尽如人意,“北洋当差,味同嚼蜡”(1895),严复利用闲暇时间阅读西学新知,通过位于上海黄浦滩的书店,购买了不少西方书籍(严复一生都维持英文阅读的习惯)。甲午战后,严复转而从事翻译事业,译介西方新知,反而成就了一番事业,成为了启蒙大师,是近代中国少数兼通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学科的学者。在《严复的阅读世界》一章中,作者梳理了严复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并指出严复不但强调文理兼通,还主张中西并重,比如他很重视读史书,建议儿子要从“前四史”开始读。

严复的一生虽然名声显赫,却并非平安顺遂,而是充满了困顿,可以说是“历经磨难,饱受争议”。包括婚姻、家庭、知识追求、身体健康(吸食鸦片)以及外界的批评等等方面,严复都遭受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在《笔醒山河》一书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严复起伏曲折的一生、他的翻译事业以及政治思想。对这位近代启蒙大师的生平和思想感兴趣的读者,该书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