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习总书记在所作二十大报告第四部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既是十八大以来十九届中央委员会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努力发展与追寻的方向。因为新发展格局已被纳入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的发展格局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核,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这个格局,新发展理念不仅是不科学的,更是不完善的和“缺胳膊少腿”的。尤其,没有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会面临很多的问题:比如满足于现状难以走得更长远,碰到困难就裹足不前,对全球发展速度麻木不仁使发展差距拉大,在宏观经济战略中顾此失彼陷入经济周期怪圈等等。总之,这一切都不可能使中国经济社会有进一步的发展,最终有可能使我国无法跳出中等收入的陷阱。

可见,新发展格局事关中共政党的执政能力,关乎到中国各项基本国策以及社会发展方向,更关系到中国社会长久发展和民生福祉,需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和所有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的高度重视,绝不能等闲视之,应摒弃停留在理论上的认识偏差;更要消除束之高搁、抱着无所谓态度。事实上,推动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工作,是一刻也不能拖、也不能缓的大事,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14亿中国人民去共同大胆实践和努力探索。

众所周知,构建新发展格局最终的落脚点体现到经济发展这个焦点上,没有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新发展格局就会落空,所设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也不可能实现。反过来,构建新格局既能促使经济社会获得快速发展,又会促进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进一步拓展和提高,使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更具时代特征和指导意义。由此,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为了让社会各类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配置,实现资源运用效能最优化,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率与效益,扩大社会财富总额、增加民众收入,最终提高全体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新发展格局才是科学而切合实际的,也才能得到全国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可和赞同。

而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财政金融无疑是最重要的资源,也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财政金融作为社会经济运行中的“血液”,既能对社会区域发展差距、产业经济发展以及居民收入起到平复与润滑功能,充分发挥资金对社会资源的有效调配作用,又能突出政府产业经济支持的重点领域或薄弱环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财政金融部门要高度重度构建新发展格局,抓紧对习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格局的研究,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尤其是要努力寻找到新发展格局为财政金融部门提供的广阔活动空间,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大胆作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建功立业,为中国社会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当前来看,财政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出更好的、更大的作用,应从两方面努力:

一方面,努力研究与领会新发展格局,深刻领域其内在含义,形成一种支持新发展格局的自律力和坚定力。

要明确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尽管目前我国经济自18大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产业短板问题、区域经济平衡问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实体企业发展问题以及其他社会矛盾,都需要得到及时解决,这些都需要积极发挥财政金融的调节作用:比如在推动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中,确保中国社会的公平正义,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消除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都离不开发挥财政金融的功能。只有在这些问题或矛盾得到解决之后,才能为中国经济内循环顺利畅通营造有利条件。

由此,财政金融部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把握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内外经济因素的变动状况,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确保坚强的定力和自律力,并集中精力加大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研究,明确现在以及今后财政金融工作进攻的重点和亟需解决的主要矛盾,确保各项工作有所侧重、有所区别地有序地开展。在此基础上,尽快找准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制定具体的规划、政策和措施,将新发展格局变为现实、落到实处,在具体经济活动中显现出强大的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的资金调配功能,牢牢抓好经济高质量增长主线,形成一种体现新发展格局的大胆实践。

财政金融部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之所以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是因为这两个部门掌握着宏观经济政策和资金两大动脉,通过财政分配功能和金融服务功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能形成强大的扩张功能,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一是加大财政对内循环为主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拓展政府投资空间,引领民间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以及产业升级,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经济内循环提供坚强的保障。

二是重点推动科技创新,尤其是支持我国高端技术领域的创新,设立政府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对国内企业和个人以带动生产效率提升为目标的创新发展实施奖励,以此手段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高产业链应链的扩张能力,为中国经济内循环提供巨大推力。

三是财政应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做“加法”,主要是在做好第一、二次分配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和完善第三次分配的科学方法,努力提高社会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积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消除社会两极分化,使全体民众能均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与此同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重点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出资为农业生产设立保险保障,消除农业种养殖业后顾之忧;并想办法提高农产品价格,让农村种养殖业能真正成为养家糊口的产业,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提高农民收入,充分释放农民消费需求。

同时,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险、教育保险、生育保险等覆盖面,切实消除民众现实生活中的后顾之忧,让民众敢消费、能消费和愿意消费,切实提高全民消费能力,为激活经济内循环提供动能。此外,实施重大消费项目的补贴或奖励政策,刺激民众消费需求,并千方百计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在提升传统消费能力的同时,全面促进我国消费升级,大力培育新型消费和发展服务消费,推动我国全体民众消费上档次,提高民众生活的幸福感,为内循环为主体经济提供不竭动能。

四是金融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将金融服务的重点向围绕内循环经济为核心的企业倾斜。金融业在搞好自身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未来将信贷服务和直接融资的重点向参与内循环经济的企业倾注,切实破除实体企业融资难问题;并不断提高对内循环经济的科技服务水平,使内循环经济不断走向数字化。同时,加大对流通领域企业的支持力度,主要对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提供有效金融服务,为畅通内外经济循环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积极配合中央政府宏观政策要求,不断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结算体系建设,降低金融制度性交易成本,并进一步降低信贷利率水平和中间服务收费水平,切实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使内循环经济在我国能遍地生根、开花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