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9时,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盘前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引导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上调至1.25。

消息发布后,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一度拉升超百点,不过随后涨幅回吐,现报7.3374。

在案人民币兑美元报7.3082。

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涵义

中国人民银行建立跨境融资宏观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在跨境融资宏观风险指标触及预警值时,采取逆周期调控措施,以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

逆周期调控措施可以采用单一措施或组合措施的方式进行,总量调控措施包括调整跨境融资杠杆率和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结构调控措施包括调整各类风险转换因子。

央行根据宏观经济热度、国际收支状况和宏观金融调控需要对跨境融资杠杆率、风险转换因子、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进行调整。

具体来看,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是为便利境内企业借用境外资金,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而制定的一项融资便利化政策。

跨境融资是指境内机构从非居民融入本、外币资金的行为,通俗来理解就是“借外债”;全口径指在跨境融资层面统一了本外币、中外资主体、短期与中长期管理。

宏观审慎管理是一种管理方式,相关政府部门通过对一些如参数的调节、逆周期操作等措施来实现对外债的管理。

上调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影响

央行外汇管理部门上调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调高至1.25意味着国内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可借入更多的外债,可以更好地从境外融资,能够丰富国内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根据相关政策规定,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资本或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此次上调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可以提升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鼓励市场主体跨境融资。同时,也有助于境外资金流入,增加境内美元流动性,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旨在扩大资本流入,其中包括境内机构借用外债空间进一步扩大等,属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措施之一。此举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境内美元流动性,缓和现汇市场人民币贬值压力,更重要的是进一步释放了稳汇率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避免短期内人民币贬值预期过度聚集。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3月,央行、外汇局首次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彼时人民币汇率也面临着贬值的压力。

央行稳汇率的决心坚定

央行9月5日次下调了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决定自2022年9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即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8%下调至6%。

其中释放的信号也很明显,即释放美元流动性,增加美元相对人民币的供给,从而稳定人民币贬值的市场预期。

这是疫情爆发以来央行第四次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也是今年第二次上调该指标。

9月26日,央行决定自2022年9月28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上调至20%,提高企业购汇成本,抑制远期购汇行为,是释放稳定汇率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