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的十月,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应邀参加“2022重庆长嘉外滩文化品鉴沙龙”活动,一行作家体验了南滨沿线的国际健康生活湾区。

我在这一带体验十分高兴,甚至有些激动。我曾是一名跑了二十余年的长江船员,在这期间,出渝回渝与它的交集不计其次,在体验中唤起了我许多沉睡的记忆。

1972年,我跑船第一趟水,从宜昌回重庆。那天下午两点过,腊月的寒风呼呼作响,我所在的拖轮上行过了寸滩后,船员的心就激动起来,用归心似箭来形容一点不为过,纷纷来到船头,把目光投向前面不远的大佛寺、弹子石、朝天门,那是我们远航的归宿地、目地港。

“呜——呜——呜——”三声长鸣的汽笛划破长空,在江面回荡,我好奇地问师傅:“这三声汽笛是什么意思?”

“三声汽笛表示船进重庆港了。”师傅说着,用手指向左岸,“看吧!船向左转,过了前面那个叫草鞋碛的地方,就是大佛寺,船回重庆,到了这里就算进港了!”

哦,大佛寺!从此我记在了心里,之后每次船回重庆,只要拉响三声进港汽笛,就知道到了大佛寺。后来我当上拖轮舵工,以便船与船之间联系和报告船舶所在位置,必须记熟长江两岸的地名,大佛寺更是记在了心里。然而对它的了解,仅仅只是一个名字。

再后来,船员老师告诉我,大佛寺上面的王家沱还是重庆开埠时最早的码头,当年英国商人立德乐租用的轮船到了重庆也是停泊在这里。

再再后来,我成为了所谓的纪实文学作家,还应邀为重庆的“金枝玉叶”,早时期的“巴渝才女”,如今已是百余岁高龄的王德懿老人写过传记。在采访她时,我了解到了王家沱地名的来历和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从王德懿老人的讲述中得知,她的曾祖父王信文是清朝道光年间重庆著名的大盐商,家住王家沱。王家沱就是因王氏家族当时“万茂正”号“慎德堂”盐庄的显赫而冠名。

与王家沱不远处便是声名远播的弹子石,和与它一步之遥的夫归石(又叫呼归石)。我当长江船员时,每逢枯中水期,船远航归来,就泊在弹子石码头,而从这里过长江去渝中区,则需步行到夫归石轮渡码头,因此弹子石和夫归石在我心中烙印般深刻!

国瑞麓林府推第四代生态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瑞麓林府推第四代生态建筑

有关立德乐、弹子石的故事,史料上很多,一些作家将其写入文中也不少,这里就不再赘述。我只想从一个船员的角度,重点讲述船员的妻子在这里接船,盼夫归来的往事。我刚上船工作不久的一天,问一位老船员:“师傅!我不理解,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把一块普通的礁石取名为‘夫归石’呢?”师傅想了想,随后打开记忆的闸门,给我娓娓道来:“千百年来,民间的传说是:治水英雄大禹治理洪水,到了江州(即现在的重庆),并与涂山氏结婚。婚后三天,禹就远离家乡,治水数年未归,涂山氏每天携子来到江边的一堆状如小山丘的礁石上,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从日出望到日落,从日落望到日出,也没望到丈夫归来的那一天。最后在失望的等待中,涂山氏把自己的身体融入到了这堆礁石中。由于这个凄美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男男女女,后人为了纪念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和妻子涂山氏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盼君早日归来的心情,便给这块礁石取了这个美丽的名字——夫归石。从此夫归石不再是一块普通的礁石,而是一个被赋予了美好爱情、充满无数悬念、且具无限活力的化身,令人景仰。”

听了师傅的讲述,从此夫归石的故事便牢牢记在我的心里。后来我又听说,夫归石还与中国第一首诗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些书籍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原来涂山氏女娇在呼归石守候大禹时,常常显得寂寞孤独,为排解心中的郁闷,就自然而然地自编自唱了一首歌,歌词只有四个字‘候人兮猗’,‘候’是等待的意思,‘人’是指大禹,‘兮’和‘猗’均为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或‘哟’,翻译成现代文就是:‘等待着你呀,我的夫君哟!’每当女娇唱起这首歌时,就感到心情舒畅,就感到有了希望。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流传开了,连《吕氏春秋·言初篇》也有记载。后人评介说,这是古老华夏民族的第一首爱情诗,也是中国的第一首民歌,连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称它为‘中国音乐的萌芽,孕而未化的语言’。”

美丽的传说总是代代相传,那些忠贞的男女,他(她)们用自己的行动,在这里书写着新的爱情传奇。我在船上工作时,每到冬天和春天(枯水期)的时候,夫归石完全裸露在外,总会看到船员妻子在这里盼夫归来的动人场景。她们把目光远远地投在波光荡漾的长江上,期待着一艘艘远航归来的船舶,那一份焦急的期待只有当过船员的人才会理解。我结婚后,每次远航归来,妻子也都要来这里接我,于是在我的心灵深处,增添了对夫归石的情感。

然而,使人遗憾的是,2008年2月,当三峡大坝即将蓄水175米时,有关部门根据总体规划,为了重庆长江和嘉陵江水位提升后船舶航行的安全,决定对夫归石实施爆破清除,从此它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外。

虽然,今天我们再也见不到夫归石的身影了,但它留给我们的美丽传说,相信定会一代又一代的传唱下去,因为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永远都有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夫归”便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家庭团圆无论哪朝哪代都是全家人的共同期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家沱、弹子石和夫归石的故事和美丽传说,为重庆长嘉外滩增加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色彩,又在这片土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更是让我充满无限期待。我在体验中看到重庆长嘉外滩·国瑞麓林府住宅工地的热火,一栋栋十分气派洋房将比肩而立,和即将建成的三甲医院、人民小学,以及早已开通的公交和正在建设的轻轨,不由在内心深处由衷感慨:重庆长嘉外滩未来可期!重庆长嘉外滩·国瑞麓林府住宅值得点赞祝福!

作者简介:林克于,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南岸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自学成才奖获得者。著有纪实文学集《缺陷者的鲜花》《巴渝画家传》《重庆当代画家传略》《跋涉—成功者的行程纪实之一》《奋进—成功者的行程纪实之二》《杨清霖传》等。

主编:阳德鸿

责编:李容飞

排版:伍月五

作者:林克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