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梁刚建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11月09日 13 版)

从2002年推出的湖南经视频道《越策越开心》以及被誉为内地脱口秀“鼻祖”的《东方夜谭》算起,中国脱口秀节目在20年的光景里,始终彰显着生命力。尤其是近年来涌现的《今晚80后脱口秀》《吐槽大会》等一批优质脱口秀节目,更是十分成功地将笑声镶嵌进观众的日常生活里,让“笑”给了当下一种轻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这个年龄层,说是脱口秀节目的粉丝,大家可能多少会觉得有点儿奇怪。但我的确是《今晚80后脱口秀》和《吐槽大会》的忠实拥趸,每期必看。在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做新媒体发展讲座时,我力图将各式段子融入其中,以打造出一种“笑果”十足的脱口秀式讲座,即便不是每个包袱都能响,我也片刻享受于来自局部的掌声。诚然,笑本身并不是目的,但如果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在一种轻快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知,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从表现形式上看,脱口秀可以说是一门十分纯粹、近乎质朴的艺术。就如同写作一样,脱口秀对物质环境和外在条件要求不高,从幕后构思到台前演出,从头至尾可能只需要一支笔和几页纸,再加上脱口秀演员对于现实生活的丰富体验和真诚思考,以及上台表演时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就已经足够了。然而,就是这样一门形式单纯的艺术,已然让当时二十五六岁的程璐在看完“外卖俱乐部”的一场表演之后,“结束的时候下楼梯还在笑,感觉快要跌下去了”。同时让他也坚定了决心:脱口秀在中国,一定可以做起来。

在简易的形式下,最能吸引观众的,毫无疑问还是脱口秀的内容。这同时也是我们评价一位脱口秀演员某次表演精彩与否的主要着眼点。美国传播学者斯蒂文·小约翰认为:“所有形式的信息传播都可以当作叙述来理解。”脱口秀节目抛段子、讲故事的叙述形式,在瞬间拉近脱口秀演员与观众心理距离的同时,显然也更能让观众易于且乐于接受。另一方面,观众期盼常看常新,“年夜饭”搬上一桌“预制菜”,客人是要掀桌子的。脱口秀的内容高度依赖于演员本人的经历和思想,又要与所在城市的文化土壤相契合。在当下这个时代,内容创新始终是难以复制的竞争力。

从脱口秀节目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来看,自2009年5月成立的中国大陆第一家脱口秀俱乐部——“外卖俱乐部”之后,笑果文化以《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等为代表作品,脱颖而出,可以说是影响了中国脱口秀格局的“大事件”。不过,李诞面对“《吐槽大会》是如何推出的?”“有没有想到《脱口秀大会》会成功?”这些问题,一如既往地给出了他令人意想不到地回答:“就是可以做就做了。”“我们想的就是得做。”

即将出版的《笑在生长:让脱口秀成为行业》一书,通过记述《吐槽大会》初创时期的一系列趣闻轶事,可以让读者看到《吐槽大会》的成功绝非一日之功。因为,他们对于节目理念、主创人员都有着非常明确的想法与坚持。譬如,每一期节目都要聚焦一个“题眼”吐槽;或是对身为“主咖”的戏谑、嘉宾人多势众“欺压”主咖;抑或是让明星嘉宾以这种自嘲方式把握住回应自身争议的机会,以解构的姿态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化解尴尬。当然,前提是要让嘉宾对台上可能发生的一切做足心理准备,并建立起极强的安全感。由此,方可达到一种自然放松的身心状态和环境氛围,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既“互怼”又和谐的节目效果。

书里有句话:“梗很重要,但嘉宾舒服是更重要的。”既让嘉宾舒服、自在地抛出包袱、笑料,又让观众在此起彼伏的笑声中产生情感共鸣。也许,这就是“笑果文化”的不变初衷和成功秘诀吧。

脱口秀演员们的举止、言辞之所以逗人发笑,是源于他们对看似平常的世俗生活细致入微的深刻观察;脱口秀节目之所以能够一季接着一季持续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是因为它契合了现代人从忙碌生活中短暂抽身出来、转而追逐美与欢乐的需求。

也许,笑,依然有点儿短缺。但是,没关系,笑,持续在生长。

纵观此书,最令我感到惊喜的,实际上是《笑在生长:让脱口秀成为行业》一书涉及主题的广泛性和讲述内容的充实度。全书开篇按照历史性顺序简要介绍了脱口秀在中国的20年历史与在地化改造历程,并且将一系列轶闻趣事融入其中,内容丰富且不失诙谐幽默;主体部分主要将笑果文化先后推出的《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的发展历程和节目理念进一步展开,让观众了解到舞台背后看似“隐性”却非常值得推敲的运作机制,也就是笑果文化的成功之道;即使临近结尾部分,也依然有着不少干货,比如对脱口秀演员与脱口秀行业整个发展现状的深度思辨。正如最后一章所言,一方面,脱口秀敏锐捕捉并创新、塑造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这个行业只有一个笑果文化还远远不够。目前中国脱口秀行业还有较大的挖掘潜力与发展空间,必然大有可为。

书名中的点睛之笔“笑在生长”四个字,已然说明了笑果文化为脱口秀行业埋下了一颗“种子”。如今,正待脱口秀行业从业者浇灌施肥、细心呵护,相信距离枝繁叶茂的那一天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