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上午9点,央行官网公告:
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引导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人民银行、外汇局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上调至1.25。
解析 + 点评
我们先来看一下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是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中的一个计算因子。这个参数越大,「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就会相应的变大,也就意味着境内企业有更多的境外融资额度可用,融资限制更少,更加的开放,更加的市场化。
2016年,央行与外汇局就建立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境内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借用境外资金,为跨境融资提供了一条新渠道。
具体来讲,通过设置多个风险因子来对企业(除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跨境融资的可用余额以及上限进行把控,也就是让
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 ≤ 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
我们分别来看:
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
= ∑本外币跨境融资余额 * 期限风险转换因子 * 类别风险转换因子
+ ∑外币跨境融资余额 * 汇率风险折算因子
期限风险转换因子:中长期跨境融资(还款期限>1年)为1,短期跨境融资(还款期限<=1年)为1.5
类别风险转换因子:表内融资为1,表外融资(或有负债)暂定为1
汇率风险折算因子:0.5
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
= 资本或净资产 * 跨境融资杠杆率 * 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资本或净资产:企业按净资产计,银行类法人金融机构按一级资本计,非银行法人金融机构按资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计;
跨境融资杠杆率:企业为2,非银行法人金融机构为1,银行类法人金融机构和外国银行境内分行为0.8,银行类金融机构为0.8;
宏观审慎调节参数:1
点评
首先,本次提高宏观审慎系数后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相应提高,有利于境内机构尤其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多渠道融资。以企业为例,在目前跨境融资杠杆率为2的情况下,宏观审慎系数由1→1.25时,企业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则变成了企业净资产的2.5倍,这一方面有利于净资产本身较低的中小企业,另一方面也是另一种放水,可以理解成是更宽的货币面对紧信用的又一次冲击。
其次,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借贷外债,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境内外资,特别是美元的流通,有利于缓和人民币贬值的压力,释放了稳汇率的信号。这对当前人民币破7.3关口,外资大量离场的当下有政策呵护意义。
不过辩证来看的话,上限虽然得到了提高,用不用就是另一回事了。目前来看,多数企业外债规模在上限以内,尤其中小民营企业境外融资体量并不大。同时,在当前境外市场波动较大,信用风险偏好下行的情况下,低资质的债券发行人(多中小企业)可能并不吃香,市场需求和融资难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所以政策效果有限,重在政策呵护。
写在最后
对于近期的外资出逃,想必大家也是颇有感触,笔者也只能无奈叹息大A的脊梁何在。
抛开地缘政治和阴谋论,随着中美国债利差的拉大,外资出逃也在情理之中。笔者在《当汇率波动“曼妥思”碰上回购套利“冰阔落”》中也和大家聊过,外资流出并不是简单的将钱转出那么简单,就好比是将盖好的高楼中的钢筋抽走,资本都是趋利的,都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高倍杠杆放大收益。随着外资的撤离,国债等债券资产被抛售,导致资产价格下跌,触发追保,很多高倍杠杆的玩家就需要抛售手中的其他资产比如股票,来筹集资金,同时外资也会抛售一些大蓝筹流出,环环相扣形成恶性循环,就造成了股债汇三杀的局面。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市场氛围越发的悲观,质疑声越来越多的当下,市场对于利好也变的愈发期待,就像被压缩的弹簧,越压缩越难受,殊不知所有的蓄力都是为了更好的反弹,所有的下跌都是上涨的充能动作。
玩过骰子的读者一定知道赔率和胜率。在股市中,赔率是指盈亏比,例如平均每次盈利30%,平均每次亏损10%,盈亏比就是3倍。胜率就是成功率,例如投入十次,七次盈利,三次亏损,胜率就是70%。
当前,政策不断托底,宏观流动性宽裕,经济景气度边际向好,市场情绪悲观,大盘估值非常低,沪深300的股债性价比已经突破4月高点…怎么看都是底部的信号,现在的市场几乎同时具备了高胜率和高赔率的特征,笔者相信Show Time Will Come Soon,期待大A的表演。
“在绝望中挺进,在犹豫中坚持,在疯狂中转身”
共勉。
欢迎关注vx公号【投资喵喵喵】,共享投资知识,共同财富成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