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为中国志愿军和联合国军之间进行的一场持续时间34天的拉锯战,双方战役进行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围绕地表志愿军阵地争夺,第二阶段主要是双方对坑道的进攻防守,最终志愿军战士成功捍卫了自己的阵地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双方在该地区投下了巨量的炮弹,美军向两个高地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共倾泻炮弹190余万发,最多一天30余万发;几乎将整个地区全部覆盖,炸弹炸起的浮土让机枪都无法安置,而运送补给更是难上加难,期间为了能够为战士补充维生素购买了6.3万余斤苹果运到前线,但因为美军近乎不停的火力打击最终只有一颗苹果运抵战士手中。

兵力对比:美军先后投入3个步兵师的8个团又2个独立营和空降兵1个团,总兵力超过6万,志愿军投入第15军之第45师、第29师,第12军之第31师及第34师一个团,炮兵约3个师,总兵力达4万余人,志愿军伤亡11529人,伤亡率在20%以上,而联合国军伤亡25498人,超过40%,我们在后勤,兵力,火力,天气都不占优势的环境下,依然战胜了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

轻武器

PPSh41/50冲锋枪,也就波波沙冲锋枪,自从中苏建交之后我国武器开始全盘苏化,这型轻武器就是最出色的一个,其制造迅速不少部件采用冲压工艺,和波波沙不同的是我国采用了35发弹夹供弹,放弃了做工较为复杂和昂贵的弹鼓,不过也有部分冲锋枪采用了弹鼓

M1891/30步枪,枪机设计简单,细小零件很少,采用5发弹仓供弹,射程为800-1000米,在志愿军冷枪冷炮运动中发挥了相当的作用,后来中国在五十年代还研制出仿制版,名为53式步骑枪。

PPS–43冲锋枪,诞生于被重重包围的列宁格勒,我国纺织的54式冲锋枪就是其衍生型号,雷锋同志拍摄的照片上就有携带这型武器站岗的身影,为过渡产品,PPS43在二战结束之后就不再生产,后续被AK系列步枪代替。

DP-28轻机枪,为志愿军当时能够单兵携带单兵重火力,狭窄的坑道口能够布置火力点的空间很小,想要保持火力持续性和杀伤力就需要多种武器配合,结构简单可靠耐用的DP28就必不可少,战斗射速80~90发/min,采用容弹量47发的弹盘供弹,射击精度较高。

51式手榴弹,原型是德国M24木柄手榴弹,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但是比原型号手榴弹相比体型更小更适合快速制作,装药150到200克,杀伤半径7至10米,在当时作为单兵重火力使用,是当时少有的范围性杀伤武器,能够威胁压制重机枪碉堡阵地。

RPG-43反坦克手雷,手榴弹装有612克TNT炸药,全弹质量为1200克;战斗部直径93毫米,弹长383毫米,垂直静破甲深度75毫米,重量较大投掷距离不远大约为20米左右,这对当时的志愿军战士来说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比如在特级英雄黄继光里面黄继光就因为爆炸距离过近导致受波及被炸晕。

RPG-6反坦克手雷,是前苏联对RPG43进行的改进,对空心装药结构和药型罩形状进行了优化,虽然内装炸药只有560克,静破甲深度100毫米,威力更大,而且生产工艺简单快捷,在卫国战争期间完全可以威胁那些皮薄馅大的四号坦克。

火箭炮

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苏联沃罗涅日兵工厂研制成功并生产,十六管联装,在卫国战争时期痛击德军,在当时作为战略战役级别武器保存使用非常昂贵,金城战役中,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覆盖敌阵地,给敌军造成巨量杀伤。

重型武器

M1A1式155毫米榴弹炮,该型大口径火炮庞大笨重,不便于迅速机动,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期间被我军缴获不少,同时志愿军采用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在多个位置多个方向打击联合国军,最大射速每分钟6发,最远射程近15公里。

41式75毫米野战炮,其战斗全重540公斤,最大射程可达6400米,分解后可用6匹马驮载,但是后来因为骡马这些无言的战友在美军飞机狂轰滥炸下基本被消灭殆尽,所以只能拆解之后使用人力运输。

94式75毫米山炮,为日本适应中国战场做出的改进型号,重量很轻,便于分解驮运,用于山地或其他复杂地形作战,也是我国第一代礼炮,采用了液压驻退装置的分叉式炮架,该炮分解需要5分钟、重新组装需要10分钟,同时我国也进行了仿制被称之为36式山炮。

20式82毫米迫击炮,其造价低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射速最大可达每分钟20发,最大射程2850米,志愿军炮兵唐章洪就曾使用这型号火炮在上甘岭战役中,日夜配合步兵坚守阵地,保护坑道,掩护反击,操炮先后歼敌400余人两次荣立一等功,配合冷枪冷炮活动大量杀伤敌军。

52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为我国根据缴获的图纸及M18实物研制而来,自重22kg,可用支架也可肩射,配有两种弹药,分别是杀伤榴弹和破甲弹,直射射程约为300m,志愿军战斗英雄,一等功获得者周继成老人就凭着这型武器在一场战斗中击毁三辆敌方坦克。

51式90毫米火箭筒,筒身参考美式的M20巴祖卡火箭筒,弹药技术来源于缴获的日制炮弹和自研,使用241型90毫米尾翼式反坦克火箭弹时能够击穿美制M26潘兴坦克的正面装甲,足够威胁战场上的任何一型装甲车。

SG-43式重机枪,在二战期间研制成功并大量装备苏军,有效射程1000米,对空500米,理论射速650发/分,战斗射速80~100发/min,枪身设置有护盾和小轮子,能够进行骡马运输或者车辆运输,极端状况下也可以士兵拖拽移动,主要作为DP系列轻机枪的火力补充武器。

高射炮

85毫米高炮,主要配属志愿军第610团,志愿军高炮的策略是集中火力攻击一点;以班排为单位,灵活作战,提高伪装隐蔽;把校正地和攻击机作为重点打击目标,打出了相当优秀的战绩,610团4个连参战一个月内作战208次,耗85炮弹1792发,12.7机枪弾10002发,共击落敌机6架,击伤10架。

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原本为苏联加里宁格勒第八火炮厂制造,为志愿军当时的防空武器主力,能够伴随部队机动为部队提供野战防空,战斗全重2100千克,可以使用机械牵引,战斗射速80发/分,采用5联装弹夹供弹,能够最多击穿46毫米钢板。

DShK12.7毫米高射机枪,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德什卡高射机枪,净重34kg,最大对空射高为2500m,可以装在转轴三脚架作固定防空用途,到现在这型武器在中东地区还有服役使用,主要用来打击步兵和无人机,采用弹链式供弹火力持续性远比高炮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