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引导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人民银行、外汇局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上调至1.25。
“央行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还是因为在美元走强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承压。这是一个重要的政策信号,说明监管机构还是比较关注汇率市场的波动。”东吴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陶川表示,“央行上调该参数,旨在鼓励境内企业和金融机构直接在外币市场上借美元。市场主体可以由此借入更多外债,其融资外币的资金体量或将提升。这将增加跨境资本流入,提升境内美元流动性,进而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
在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看来,从政策出台时点看,非常必要且及时。这将在一定程度打破汇率贬值预期不断强化的链条,推动人民币汇率逐渐回归理性走势。
招商证券宏观高级分析师刘亚欣则认为,该政策调整可能更多的是缓解人民币汇率贬值节奏,未来人民币汇率方向的根本逆转,仍受到美联储政策态度边际转向宽松和美元指数实质性回落等因素影响。
截至10月25日下午4时,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报7.3071,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报7.3358,美元指数报112.0。
鼓励市场主体跨境融资
2020年以来,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政策共调整过三次。其中2020年3月与本次一样,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均是由1上调至1.25。2021年1月,在人民币汇率升值背景下,该调节参数由1.25下调至1。
王有鑫解释称,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调整,主要是为改变企业外债额度及境内外汇流动性。“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将提高,跨境资本流入额度将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摆布空间加大,有利于增加境外融资规模,从而增加外汇供给,改善跨境资本流动形势,起到稳定汇率的作用。”他说。
刘亚欣也解释了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政策的传导机制:参数提高可以提高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这将鼓励银行给企业做跨境融资业务,边际增加外汇市场外汇供应,进而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
根据央行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规定,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由微观主体的资本或净资产、杠杆率和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因素共同决定。
具体而言,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资本或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比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在调节系数是1时,某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是200亿美元,当系数上调至1.25时,其上限将变为250亿美元。
“不过,无论是企业还是金融机构,影响其融资需求的因素有很多。”东正期货资深外汇分析师元涛表示,“虽然央行上调了市场主体的外债规模,但在通胀高企背景下,美联储将大概率保持较快加息节奏,这将继续推升美债收益率,进而提高境内企业的外债融资成本。”
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9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8.2%,仍维持在历史高位。芝商所(CME)利率观察工具(FedWatch)显示,市场预计11月美联储再次加息75基点的可能性约为95%。
早在9月28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就一度突破4%大关,在10月20日更是涨穿4.20%关口,目前则回落至4.180%。更容易受到短期加息预期影响的短端债券收益率同样快速上行,截至目前,美国1年期国债收益率报4.659%。
刘亚欣也认为,央行提升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理论上有助于企业增加外币杠杆,并可能带来外债规模的上升。不过在现实中,外债是否增加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全球经济金融环境、企业对外投资、对外业务的规划等。当政策推出的背景是外部环境面临着较大压力,那么企业也会持相对谨慎态度。预计这一逆周期调节政策对于外债的增加可能有边际的积极影响,但外债可能不会大幅上升。
受需求疲软、服务业复苏放缓影响,美国经济活动继续降温。10月,美国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47.3,创2020年6月以来新低。同月,欧元区综合PMI报47.1,创23个月新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