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五十万大裁军,第一集团军体制编制调整,进行了哪些调整?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军为了推进现代化、机械化、正规化建设,对于体制编制进行了多次调整,也就是军史研究领域频频提及的军事术语——精简整编。纵观七十多年风雨强军路,我军经历了11次裁军。其中,1998年五十万大裁军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十万大裁军之际的我军某部

此次大裁军,中央军委对于陆军体制编制的调整力度很大,通过调整编组优化了部队编成结构,改革体制理顺了关系。在此背景下,各大集团军都进行了体制编制调整,南京军区第一集团军也不例外。第一集团军被誉为“天下第一军”,这是一支战功赫赫、军史辉煌的英雄部队。

第一集团军军史悠久,最远可追溯于1930年在湘鄂西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军团。土地革命时期,红2军团冲锋陷阵苦立功勋,在艰难的战斗环境中茁壮成长。至1936年7月,红2军团与红6军团及红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1937年8月,红2军团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358旅。

抗日战争时期,第358旅及其种子部队独1旅,与日、伪、顽交手1473次,歼敌33844人,付出了12148人的伤亡。抗日战争胜利后,第358旅、独1旅于1946年10月合编为晋绥野战军第一纵队,张宗逊、廖汉生分任军政主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宗逊(左一)

1947年2月,该部编入陕甘宁集团军(后改称西北野战军)战斗序列,转战大西北。1949年2月,该部改称第一军,军事主官调整为贺炳炎,时辖第1、2、3师及教导团、炮工团。解放战争时期,第一军及其前身部队先后在晋、绥、陕、甘、宁、青、藏等省(区)战斗,参加了重大战役战斗163次,歼敌10.4万余人。

1952年6月,第1、3军合并组建为一个重装军,沿用“第一军”番号,下辖第1、2、7师。1953年1月,第一军赴朝参战。抵朝后,第一军即参加了夏季进攻战役。在朝期间,第一军参加了大小战斗103次,歼敌1.2万余人。1958年10月,第一军回国后,驻防河南开封,隶属于武汉军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军赴滇参加轮战旧照

1969年,中央军委统一番号序列,第7师改称第3师。1975年,第一军移防浙江,转隶南京军区。1984年12月,第一军(傅全有、史玉孝分任军政主官)赴滇参加两山轮战。1985年6月,第一军归建后,与第60军181师合编为第一集团军,并增编坦克第10师、炮兵第9师、高炮旅等兵种支援部队。

1996年10月,第2、181师脱离第一集团军建制,改编为武警机动第2、181师。1998年,第一集团军进行了体制编制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组建摩步旅;

此次体制编制调整,第一集团军将摩步第3师改编为摩步旅。摩步旅的核心在于取消团级建制,旅直辖若干营,指挥层级更为扁平高效。我军进行以摩步旅为核心的“师改旅”,主要还是为信息化、机械化、现代化建设做铺垫。

这句话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简单来说就是武器装备水平越高编制人员越少,就迫切需要完成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这一时代性转变,对于部队编成方式提出了充实、合成、多能、灵活的战术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军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某部摩步旅演训旧照

从摩步第3师到摩步第3旅,指挥轻便、机动灵活、反应迅捷为其显著特征。第一集团军摩步第3旅的横空出世并非孤例,同时期的部分兄弟部队,也根据中央军委的相关指示,完成了摩步旅改装。

二、坦克师的转型重塑;

南京军区坦克第10师根据中央军委体制编制调整的相关指示,改编为装甲第10师。大家不要看只是改变了名称,名称之变的背后是装甲力量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军各大坦克师(旅)在1998年之前,辖内主要是坦克兵,防空兵、炮兵、步兵等兵种的比例并不多。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坦克第10师的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欠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南京军区第一集团军装甲第10师某部海上训练旧照

为此,第一集团军优化了坦克第10师的兵种比例,使其充分发挥地面突击火力优势的同时,又有一定的自我防护能力。如此一来,装甲第10师真正实现了长攻善守。

由于第一集团军濒海驻防的特点,装甲第10师在两栖力量建设方面也下了大功夫,旨在为兄弟部队提供更为体系化的火力支援。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笔者不做过多赘述。

三、传统步兵师的两栖化;

第一集团军除了加强装甲第10师的两栖化建设,还加强了传统步兵师的两栖化建设,这一神圣使命落在了第1师肩上。此次体制编制调整,第1师改编为两栖机械化步兵师,第2团予以保留,第1、3团合编为一个团,仍沿用“第1团”的番号,坦克团改称装甲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南京军区第一集团军两栖机步第一师演训旧照

大家可能殊为不解,第1师的两栖化与装甲第10师有何区别?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前者是以步兵为主的两栖作战力量,后者则倾向于装甲突击,两栖作战能力某种意义上算是“副业”。两栖机步第1师的成立,进一步优化了第一集团军的军兵种比例。

综上所述,第一集团军的体制编制调整,主要是以提升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为战略支撑点,这也是中央军委此次体制编制调整的重中之重。但是,体制编制调整绝非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而是始终要结合我军的新情况、新形势、新需要不断地调整。从历史的高度来看,体制编制调整也是提升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资料:

[1]《从627万到200万:全景扫描中国军队“瘦身”》(中国军网);

[2]《铁血劲旅——天下第一军》(〈档案〉·上海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