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会议大厅里气氛沉重,而新中国代表团更是如坐针毡。

因为今天的投票结果,将决定着从今以后联合国总部大厦前飘扬的中国国旗是台湾当局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还是新中国的五星红旗。

结果出来了!七十六票赞成,三十五票反对,十七票弃权!大会以压倒性的支持率通过了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及常任理事国地位的决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团长乔冠华见状兴奋地大笑起来,顿时会议大厅里陷入了欢乐的海洋。

“欧洲竟然没有一张反对票!”一位中国代表团成员在听完公开唱票的结果后难以置信。

东欧国家是苏联小弟,投赞成票毫不意外。但是,西欧一向唯美国马首是瞻,以英法为首的西欧国家竟然也投了赞成票。

另一位成员则说道:“等等,还是有一张反对票的,只是我没听清是哪个国家。”

连西欧国家都站在了新中国的一边,究竟是谁还敢提出反对?就连一些非洲国家的代表都不禁好奇地想要知道。

事后经过调查,大家才发现这张反对票来自于欧洲的一个小国——马耳他。

艰难的重返之路

1945年10月24日,随着《联合国宪章》的签署,联合国正式成立。

而在二战结束后实力和贡献都最为突出的五大战胜国,即美、苏、英、中、法五国,则高居安理会的五常之位。

五常是大国地位的象征,身为创始成员国而拥有安理会的一票否决权。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五常席位由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所有。而在解放战争胜利后,新中国就成为了中国政府的合法代表,因此,联合国理应将蒋介石政府占据的席位归还给新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周总理向联合国方面递交了关于恢复席位的申请,并且要求驱逐台湾国民党当局在联合国的代表。

当时世界上已经基本形成了美苏两大阵营对立的局面,坚持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政策的新中国还想要恢复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这当然是美国无法容忍的。

1951年,美国在联大会议上以新中国出兵朝鲜为由,成功让联合国宣布延期对新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审议提案。随后,美国又以时机不宜为由,屡屡延期讨论,多次阻挠联合国把新中国代表权的问题列入议程。

而这一延期就是10年,直至1961年新中国才有了新的突破。在第十六届联大会议上,关于讨论新中国席位问题的议题终于被通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见状又心生一计,把恢复新中国合法代表权的简单问题复杂化,将其作为需要联合国成员国三分之二的赞成票才能通过的“重要问题”来对待,企图继续阻挠。

此时的美国虽然表面上强硬,但实际上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孤立新中国的计划即将要走到尽头了。

重返的转折

中苏交恶后,新中国的合法席位进程迎来了转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为了制衡苏联,就将当时与苏联交恶的新中国作为拉拢的对象。而毛主席也因为百万苏军陈兵中国边境的庞大压力而急需制衡苏联的对象,双方一拍即合。

为打破两国间长年的外交冰层,中美两国借乒乓球比赛的名义进行接触,顺利为两国外交关系破冰,这就是著名的“乒乓外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恰好在7月,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又向联合国请求召开恢复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讨论,这就是著名的“两阿提案”。

中美关系的改善最终使得美国决定在“两阿提案”上向新中国让步,但是美国此时依然想着两头不得罪,于是美方拿出了双重代表提案,即接纳新中国进入安理会,而台湾当局以联合国普通会员国的身份继续存在。

这自然引起了中方的强烈反对,这无异于是承认“两个中国”。毛主席也公开表态:“我们绝不上美国人的贼船,大不了今年不进联合国。”

很明显,新中国宁愿推迟几年进联合国也不愿意接受美方的提案,绝不能牺牲对台湾的主权来换取进入联合国。

但美方仍然抱有幻想,认为双重代表提案能受到其他国家的欢迎,便将其递交给联大表决,此提案将在“两阿提案”后表决。同时为了表示对中方拒绝自己提案的愤怒,美国决定将在不久的联大会议上对两阿提案投反对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方的算盘打得很好,他们认为明年尼克松总统将访华,到时候再赞同中方入常也不迟,今年的反对票就当是对新中国的“不领情”以示“惩戒”了。

总之,美国傲慢地认为只要没有自己带头接纳新中国入常,各国就不会投赞成票。不过在10月25日的表决当天,投票结果却狠狠地给了美国人一耳光。

联大会议上首先在投票中通过了驱逐台湾当局在联合国的代表的提案。结果一出,台湾代表周书楷已经意识到随后的命运,为了维护台湾当局所谓的尊严,他嘴上强硬地表示从此不再参加联合国大会的任何议程,而这无疑已经反映出他们已经接受了被驱逐的现实。

其后,“两阿提案”又以压倒性的赞成票结果获得通过。伴随着乔冠华的大笑声,新中国入常已经是铁板钉钉之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现在这种局面,美国苦心设计的双重代表案也沦为了一张废纸,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亚非拉兄弟国家的代表则高兴地欢呼起来,连一些西欧国家代表都不禁哑然失笑,显然大家都乐意看到美国在联大上遭受这么大的失败。

但在欢乐过后,会场上的众多国家代表都不禁为票决结果而感到疑惑,那就是其他欧洲国家都赞同的情况下,为什么只有马耳他逆风而行?

马耳他的历史

马耳他是一个岛国,坐落于地中海中心,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谈到马耳他的历史,就始终绕不开医院骑士团。

医院骑士团是十字军时代的象征之一,它从一开始单纯行善的慈善宗教组织逐步发展为耶路撒冷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穆斯林领袖萨拉丁大败十字军,医院骑士团也在这场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残部不得不转移至塞浦路斯岛。

1309年,医院骑士团占领了罗德岛,将其作为根据地建设,并不时阻止穆斯林海军在东地中海地区的扩张。

当百年后,随着君士坦丁堡的沦陷,海上捍卫基督世界的重任便落在了医院骑士团的身上,他们一直坚强抵抗,直至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大帝的到来。

此人是一代雄主,无法忍受眼皮底下有基督教徒存在的他率二十万大军对罗德岛发起了进攻,只有七千名士兵的医院骑士团无力抵抗,在坚守六个月后选择与奥斯曼和谈。最终,骑士团撤出罗德岛,在流浪了八年后才得以在马耳他岛安家落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565年,再度陷入重围的骑士团大败奥斯曼帝国军队,医院骑士团的海军也在西班牙舰队的支援下几乎全歼奥斯曼舰队。

因成功阻止了奥斯曼帝国向西欧的扩张,医院骑士团和马耳他的名声一时间传遍欧陆,点燃了全欧的宗教热情。

但两百多年后,曾经的海上基督之盾却被拿破仑率领法国舰队逐出马耳他。

这次医院骑士团没有得到上帝的庇护,再也没有机会返回马耳他,以至于在后来转变为慈善组织在欧陆租楼办公。

随着拿破仑战争的失败,马耳他岛又落在了英国人的手中。

英国很早就意识到了马耳他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用今天的话来说,马耳他将成为大英帝国在地中海永不沉没的航母。

马耳他后来便成为了地中海航行船舶的中转站和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的母港基地。

二战时期,马耳他遭到了意大利和德国长期的海空攻击和封锁,但岛上的居民继承了医院骑士团的顽强抵抗精神,与英国驻军联手保卫岛屿,誓死不向法西斯投降。

1964年9月,马耳他与英国政府进行激烈谈判后,最终获取了独立的地位,但马耳他依然处于英联邦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耳他堪称微型国家,它在独立过程中与宗主国英国的关系闹僵后,势必要寻找一个大国来庇护自己。

美国对英国在地中海势力的衰弱喜闻乐见,于是在马耳他独立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双方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马耳他为了保护自己也甘愿做其忠实的小弟,于是马耳他才在美国的安排下投下了欧洲唯一的反对票。

但是,新中国却没有因此而耿耿于怀,相反,自1972年与马耳他建交以来一直与其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双方的交流合作深入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

新中国成功地让世界见识到了什么叫做大国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