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万历十六年,垂垂老矣的戚继光倚靠在病床上,两眼空洞地望着远方,他的目光深邃而沉默,似乎想起了多年前,传授他一身本领的那个背影。

那个人,还真是个传奇啊。

01一代全才

教给戚继光本领的人名叫唐顺之,乃是明朝大儒王阳明的徒孙。唐顺之“奇”,首先体现在唐顺之的身份上。通常来说,我们形容某位古人时,常常根据此人的贡献与实力,将其称作xx家。

但唐顺之不一样,他曾编纂了一部《文编》,里面既收录了《左传》、《国语》、《史记》等先秦两汉文章,又选用了大量的唐宋诗文,尤其是“唐宋八大家”的诗作,初步确立了“唐宋八大家”的历史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茅坤在唐顺之《文编》的基础上,编写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正式提出“唐宋八大家”这一称呼,并一直流传至今。

若是照此看来,唐顺之应该是位文学家。然而,唐顺之在数学领域的表现也十分亮眼。他精通元代所传数学上的“回回术法”,尤其擅长“孤矢割圆术”和珠算,是当时公认的算盘高手。

不仅如此,唐顺之还凭借着强大的数学功底,编写了《勾股孤矢论略》和《勾股六论》,算是一只脚踏入了数学家的殿堂。

不过,倘若以此认定唐顺之是数学家又有些争议,因为唐顺之不光数学好,武术造诣也可圈可点。据史料记载,在扫荡倭寇的战役中,唐顺之屡战屡胜,被倭寇首领视为心腹大患。为此,倭寇首领不惜重金聘请刺客刺杀唐顺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天深夜,唐顺之正秉烛挥毫,刺客突然闯入房中。唐顺之见状,毫不慌张地说:“阁下容我将这幅字写完,再来取我性命可好?”

刺客答应了唐顺之的要求,唐顺之从容自若,继续专心写字。一幅字刚刚写完,唐顺之突然将手中的笔掷向刺客,刺客大呼一声,倒地不起,原来那支笔恰好刺入了刺客的咽喉中。

弹指间掷笔灭刺客的背后,是唐顺之在武学领域的深厚积累。为了练好武术,唐顺之时常不顾山高水远,四处寻找武术高手登门求学。若有一技之长者前来拜访,唐顺之必定将其奉若上宾,虚心求教。

礼贤下士的态度,让唐顺之结交了诸多武林高手,而唐顺之本人也在四处求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成长为一代宗师。一次,唐顺之写了首《峨眉道人拳歌》,里面提到了一位峨眉派的武术高手,这首诗后来便被收录在《峨眉山志》中,成为后人了解峨眉拳法的重要文献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术修为登峰造极的同时,唐顺之还拥有一手绝妙的射箭技艺。用唐顺之弟子万士和在《戏咏荆师射诗》中的话来说,就是“山西侠客射雕手,犹叹吾师用术工。 持处虎蹲还据石,发时鹰击又乘风。 印空绝影虚闻响,落地无尘已没锋。 岂是屠龙无所售,幻来余技亦神龙”。

无独有偶,唐顺之的好友皇甫汸也曾在诗作中写道:“左肘能教置杯水,右手引弓轻发矢。风前报道百叶穿,云际惊看两鸿死。是时观者愕相向,我亦心雄气增壮”,全程无脑夸赞唐顺之的精湛箭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来也难怪唐顺之的好友和学生通通变成他的迷弟粉丝团,试想大明天下还有谁能像唐顺之一样,在中国文学史里可以找到他的名字,在中国数学史里可以找到他的名字,在中国武术史里也可以找到他的名字,在中国军事史里依然可以找到他的名字。如果一定要定义唐顺之究竟是哪个领域的大家,想来任何一个“xx家”的名头都不足以囊括唐顺之的成就。

唐顺之,是个全才。

02归隐岁月

身份传奇之余,唐顺之“奇”的第二点,在于他不只能文能武,还有着特殊的经历。

首先,唐顺之做过帝师。明嘉靖八年,唐顺之考取会试第一名,却因廷试时不愿打通关节,被录为二甲。

这时,主考官张璁想要拉拢唐顺之,主动提出将原本授予唐顺之的翰林院庶吉士改官部曹。谁知,面对送上门的官职,唐顺之却一口拒绝,结果被调任兵部主事,后又改任为吏部主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靖十二年,唐顺之还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进入了翰林院,担任翰林院编修一职,参校累朝《实录》。 此时,张璁仍然记得当初唐顺之不识抬举,于是处处为难唐顺之,致使唐顺之在官场的处境举步维艰。

无奈之下,唐顺之只得称病回家休假,直到嘉靖十八年才重新复职。然而,重回官场的唐顺之,却又因为上书嘉靖,请求朝见太子,刺痛了嘉靖敏感的神经,结果被削职为民,再度黯然离开官场。

仕途失意后,唐顺之玩起了“失踪术”。他隐居在阳羡山里,“杜门谢客,砥节益严”,平日里或是在山中静坐冥想,或是读书游历,乍看之下如谪仙般潇洒。

但看似潇洒的唐顺之,其实一直关心着大明朝的边防。身在千里之外的他,多次用书信方式,手把手教大总督怎么用兵。比如嘉靖二十四年,唐顺之就曾写信给翁万达,信中提出了“用人才”、“募土著”等一系列巩固边防的好建议,还提醒翁万达务必绘制精确的军事地图,作为行军布阵的可靠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番真知灼见,令翁万达受益匪浅,这使得翁万达在回信中激动地表示:“乃今何幸,得闻君子之教!”

山中挥斥方遒的岁月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嘉靖三十三年。这一年,倭寇侵扰东南,民不聊生,唐顺之心忧天下百姓,毅然出山,踏上了抗倭战场。

可惜,那时的明朝士兵战斗力薄弱,纵有唐顺之这样的英才带队,还是战斗得十分艰苦。唐顺之分析形势,认为首要之务就是整顿军纪,于是他不辞劳苦,亲自跋山涉水核查兵籍,果然查出蓟镇兵员缺额三万多名。

查清楚问题后,唐顺之便制定出一套整顿这支无力抵抗外侮军队的方案,然后与总督胡宗宪商议讨贼御寇的策略。当时倭寇时常利用三月海上刮东南风的机会登岸,唐顺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派兵截击倭寇于海上,不给倭寇任何登陆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唐顺之亲自乘船出海,一昼夜行水路六七百里,率军邀击倭寇于海上。临战之际,唐顺之为了鼓舞士气,高声对士兵们说:“能战者有赏,不能战者吃我一刀!”

话音刚落,明军就争相上阵,奋勇杀敌,斩首一百二十级,击沉倭船十二艘,取得了对倭作战的重大胜利。

海战虽然打胜了,可唐顺之知道,他的身体已经支撑不了高强度的战斗了。他需要找到一位有能力有热血的人,把自己的衣钵倾囊相授,而这个人,就是未来的大英雄戚继光。

03传奇人生

戚继光是如何被唐顺之看上的,如今已无从查证。然而,多年后已经打遍大江南北的戚继光,却在他的兵书里,详细记录了唐顺之对他的教导。

据《纪效新书》记载,唐顺之曾借口与戚继光切磋枪法,逐一讲解使用枪法的力道、挥枪的弧度等等细节,手把手的给戚继光传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枪法,唐顺之对戚继光的影响,还有大名鼎鼎的鸳鸯阵。众所周知,鸳鸯阵被称赞冷兵器巅峰,造就了戚继光一生大小百余战不败的威名。而此阵的雏形,正是唐顺之著作《武编》里的鸳鸯伍。

查阅唐顺之所著的《武编》,不难看出书中的“秘战第七”所论即是鸳鸯阵:

“秘战者,即新名鸳鸯阵之谓也。每卫锋五人为伍,用挨牌一面,伍长选身长力大者,一名在前执牌,面左止许。顾左不许顾右。后身第二名执狼筅面右,以筅出牌右五尺,紧紧靠牌。其枪手在筅之后三步平执枪,伍长执牌径进,馀各紧紧依法随行。”

后来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后,对唐顺之的鸳鸯伍去粗取精,最终打磨出赫赫有名的鸳鸯阵,从此战力爆棚的戚家军,从东南沿海打到长城沿线,再杀到朝鲜半岛,无论浪人倭寇还是鞑靼骑兵,来一个算一个,统统放倒。这赫赫战功的起点,便是唐顺之笔下的《武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说,靠着绝对实力,唐顺之妥妥活成了明朝的传奇。若是细看明朝十六世纪中叶的种种传说,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无论是朝堂纷争还是江湖恩仇,沙场还是学界,基本是“哪里都有唐顺之”。

唯一的遗憾,就是历史给唐顺之的时间太少了。由于长期在海上抗击倭寇,唐顺之不幸身染重病,不得不返回江苏太仓休养。偏偏朝廷在这个节骨眼上调任唐顺之为右佥都御史并代凤阳巡抚,唐顺之明白军情紧急,虽然病情沉疴仍带病上任,到任后又不辞劳苦训练军队,致使病情日益严重。

嘉靖三十九年,唐顺之不顾重病在身,又乘船巡视江海。船行至南通时,唐顺之一病不起,最终死于征途。临终之际,唐顺之还在忧心国事,所说的遗言里没有一句提到自己的私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代全才,就此陨落。唐顺之去世六年后,即1566年,他生前予厚望的戚继光,经过一路追杀,终于在安南万桥山,把最后一股倭寇斩尽杀绝。从此中国东南沿海,再无倭患。想来若唐顺之英灵有知,当可告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世纪初,戚继光的一位老乡,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大人物,回忆起唐顺之的英雄事迹,曾一度感慨道:

“荆川先生起自京曹,御贼之策惟力遏诸海,不任遵陆;宁使此身入锋镝死亡之地而不忍使吾邦为戎马蹂躏之场,一念慈祥,兆民是赖。”

联想到那个时代就明白,在那个落后挨打的黑暗年代里,人们是多么希望再有唐顺之这样的人站出来,在黑暗中杀出一条血路啊。

当然,唐顺之是唯一的,但他传奇的一生,恰恰见证了中华民族一个生生不息的传承:位卑未敢忘忧国!

参考资料:沈建钢《彪炳千秋的民族英雄,唐荆川与戚继光的抗倭友情》、黄道京《文武兼备,卓然大家——明代散文家、唐宋派主将唐顺之》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