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个簃《勤俭持家》

走向生活

文/画 王个

一九五八年前,提倡画师要深入生活。领导上分配我到益丰搪瓷厂下生活,同去的有邵洛羊、朱梅村、俞子才等几位画师。到厂后,厂领导对我们相当照顾,分配我们去包装车间。厂里没有给我们指标,但我们总是主动地协助所在班组完成定额。有空时我喜欢到搪瓷车间去,跟那里的工人师傅学画搪瓷。画搪瓷是个技术工种,很配我的胃口。后来我也画过面盆,并且被选用投入生产。将国画和工艺美术相结合,对我还是第一次呢。在这个车间里我还交了不少朋友。

王个簃 走向生活 1958年 89×40.5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在厂里下生活时,我试图表现一些新题材。我把带到厂里去的油布伞、铺盖,一网兜的日用杂物搬上了画面,并画了一本日历,上面翻到三月八日——那是进厂的日子。画题是“走向生活”。依我之见,无物不能入画。只要你善于观察并发现所要描绘对象的美,并加以取舍和提炼,进行艺术加工,运用你所掌握的艺术技巧来反映它,就能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我以为,深入生活要以我为主,才能取舍、提炼和概括出生活中的美好形象,进行艺术再创造,也才能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王个簃 喷香米饭 1963年 102×44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记得不久后我们去大场部队下生活,回来时路过一个公社,被请去参观、吃午饭,事后我怎么也忘不了午饭时吃的那几个又大又嫩的荷包蛋。于是就尽笔墨之能事画了下来,并配上一株霜菊以示时间。说句笑话,我想古往今来,以荷包蛋入画,大约是推我第一了。

王个簃 菜肥麦秀 1963年 138×69 cm

从工厂、部队回来,我又带队去七宝附近的农村下生活。在那里我们与农民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劳动之余,除了为他们写些对联,宣传用的标语口号外,还办了一个扫盲班。

王个簃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九六四年十月二十三日, 领导上安排我们到罗店去蹲点。富华同志带队,同去的有郑慕康、胡伯翔、来楚生、陆俨少、周鍊霞、陈佩秋、毛国伦等十几位同志。这次并没有严格地按照“三同”办事。我们住在罗店的科学技术推广站里。平时参观和学习的时间安排得很多。我们走遍了附近的一些大队和公社,结识了一些农民。我在罗店深入生活期间诗兴大发,有些题材是我坐在家里怎么也想不出来的。后来检点行囊,竟得几十首。其中:《选种忙》《晓望》《翻土》《耕牛孳生》《茶馆讲革命故事》等近十首,还是自己比较满意的呢。

王个簃 兔兴灯戏

回到画院,正值画院筹备出版一册《花鸟画谱》,我以编审成员的身份参加了编选工作,自己也画了几张作品。画院这时还组织大家去东海舰队参观学习,并由我带队。事后,大家积极地为东海舰队画了一批布置用的国画,受到舰队同志的赞扬。他们派了代表带了奖旗来院表示感谢。

王个簃 齐心奋勇追穷寇

从第一次去罗店蹲点回来以后,我逢到节日或星期天,总要抽点时间出来到罗店去看看和我融洽相处多时的老朋友。其中有金正良、陈国兴以及倪文龙、杨珏英等几位青年人。我还邀请他们到我家中来做客。金正良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饲养“耕牛孳生”的那位老饲养员。他善良、勤劳,热爱饲养工作,认真负责。有一次,我听说他病了,便专程去罗店到医院里去探望了他。我和郑慕康一起去过罗店,也带自己的孩子去过。每次去,我总要带点连环图画之类的小礼品去,分送给附近的孩子们。是的,我对罗店有了深厚的感情了。

王个簃 粒粒酬辛苦 1965年 64×81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不久,我又偕同林风眠、唐云、朱屺瞻四人去江西景德镇学习参观,前后有两个月时间。景德镇堪称画镇。这里的老幼妇女都能不同程度地在白瓷坯上画上几笔。画瓷的颜料不同于国画颜料,也不同于油画颜料。为了使我们能画瓷,厂里专门派了陆如老师傅来教我们调颜料。我们对他都很尊重,直到现在我们还保持着联系。不过一二天的时间,基本要领我们都能得心应手地掌握了。我喜欢画五彩的,画惯了还真有趣。过去我自己画的画,不是装裱成立轴就是做成镜片册页等,且一应的形式都看惯了的。在这里吃饭时用的是自己画的碗,喝水时用的是自己画的茶杯……所有的这一切,都给我一种艺术美与实用美结合在一起的全新感觉。以后,上海办了瓷器厂,我也去帮他们画过瓷器。

从益丰搪瓷厂的下生活开始,我们从工厂到农村,从农村到部队,后又去过外地,前前后后大约有三年的光景。

本文节选自《王个簃随想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