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历史上有一对父子将军,父亲打仗勇猛无敌,儿子作战全军覆没,堪称老子英雄儿狗熊的典范。

不过从名气上,貌似知道儿子得还更多一些儿。

这对父子,就是战国七雄中赵国的赵奢、赵括两人。

赵括的名气大,自然是从著名的成语“纸上谈兵”来的。

咱们谈谈兵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咱们谈谈兵吧……

有点儿语文常识的基本都知道这个典故:赵括空谈误国,代替名将廉颇守卫长平之战,结果被杀神白起虚虚实实,断粮围困,落了个全军覆没。

基于这一战之后赵国的有生力量被白起坑杀四十余万,元气伤到了底,为之后的秦灭赵、乃至秦灭六国都扫平了道路,所以赵括这个战败将军被无数人骂为饭桶、蠢材、无能官二代。

那么,赵括真的是个蠢才吗?

先说小编的看法结论:不是。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先看看赵括老爹名将赵奢对自己儿子的看法: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纸上谈兵的成语就是来自这里,成为后人怒骂赵括“蠢材”的有力例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也要注意前半句话--“奢不能难”,连赵奢的问题都难不倒他,这说明赵括读书是很有天分的,至少理论知识很丰富。

读书好的人不一定能打仗,但至少赵括的智商应该没问题。

从生理学的角度,他不符合蠢材的标准。

那么实践上看呢?

长平之战初期,廉颇用兵与秦兵相持三年,无功也无大过。赵括一接手,短短几十天便全军覆灭。从这个结果上看,赵括貌似是个蠢才……

但真是这样吗?

这里引入一句话:胜败乃兵家常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括主导的长平之战败了,也是常事之一。

而且看下对面的敌手,那可是鼎鼎大名的杀神白起和近乎倾国出动的虎狼秦师。

当时的赵国,虽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打底,但经过沙丘之乱的内讧,已经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下坡路了。

而他们的对手秦国,则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及军威都在巅峰期。特别是有杀神白起的BUFF加成,在那个年代,说这支部队打败天下无敌手估计没人会反驳。

即便是之前的名将廉颇,也是数败于秦军,所以才定下固守的策略,沿着战壕与丹阳河天天和秦国人干耗。

廉颇都打不赢的战争,凭什么要初出茅庐的赵括翻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廉颇是没赢,可也没输啊,更没有全军覆没。

这是实话。

廉颇通过固守策略坚持了三年,使得秦军不能前进一步,从军事层面上讲,是正确的。

可战略层面上,此时的赵国,已经岌岌可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打仗,决定性的其实是国力之争。

在坚持了三年之后,赵国的后勤和物资供应已经濒临崩溃,耗不起了!

秦国虽然也被耗得很难受,但是有川府之地的粮食储备,咬着牙还可以坚持坚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这种情况再耗上一阵,估计赵军会全线崩溃,即便廉颇依旧为将,只怕也难免一败。

这种情况下,赵王急需一名可以打攻击战的将领来替代廉颇的固守策略,速速击退秦军,给赵国喘息之机。

廉颇虽以善守闻名,但是攻击战也一定强过毛头小子赵括。

可问题是,廉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固守策略。

当时赵奢已经去世,李牧还没有露出头角,赵王放眼一望,只看到了赵括(这也侧面说明赵括是有一定能力的)。

赵括取代廉颇后,后人非议他“悉更约束,易置军吏”。说如果赵括按照廉颇的思路打,就不会有长平之败了。

这话就无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王派赵括来,就是要更改战略的,不“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又怎么能实施赵括自己的攻击战略呢?

但是赵括毕竟他老爹赵奢,也不是白起的对手。被白起略施小计,诈败诱敌深入,后方也被截了粮道。坚守四十几天后,最终突围失败,赵括也战死沙场。

这里有两个细节。

一、赵括被围之后坚守了四十几天,断粮的赵兵一度以同伴为食;

二、赵括是战死在沙场上的。

第一个细节说明,赵括至少是有一定统率力的,不然士兵早就哗变投敌了;

第二个细节,彰显了赵括的勇气和忠诚。败局已定之下,他选择了战斗,而不是逃跑或投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后还有一个细节,白起在长平之战后对秦王道: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长平之战,秦军虽然胜了,也是惨胜,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以至于当年九月攻打缺兵少将的邯郸,却大败而回。

所以,军事大学优等生身份毕业的赵括,第一次出场实践便碰上了战国第一名将白起,败得确实是惨,但也理所当然。

不过,好歹也是和白起来往了几个回合,并且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杀伤。

若吹捧他有其父赵奢的能力,估计没人会信。

但因长平之败便说他是能力低下的蠢材,也是有点儿过了。

赵括,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平凡的庸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