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兴则经济兴,经济兴则百姓乐。从深化“放管服”改革到开通服务企业直通车;从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到设立转贷金池;从建设人才公寓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今年以来,永吉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服务企业发展贯穿永吉振兴发展的全过程。
营造亲商重商环境,打造“永吉平台”
永吉县于年初召开全县优秀企业家表彰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组织企业代表签名拍照、走红毯、领奖杯。大会不仅是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更是动员部署、誓师立令,向广大企业展示县委、县政府全力以赴、满腔热忱的服务姿态,也向全县各级干部发出以“服务企业为本、损害企业为耻、发展企业为荣”的强烈号召。会上,下发《永吉县优化营商环境“四步工作法”》,明确严查快处营商环境的投诉举报问题,倒逼职能部门发挥作用。下发《永吉县2022年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方案》,建立相关《台账》,要求各部门逐项落实对账消号。会后,全县各部门紧紧围绕《台账》以创新突破、主动服务的方式,细化落实举措、明确时间节点,共制定工作方案21个,开展相关活动130余次。如:免费为新开办企业刻制公章5枚,目前,已为企业刻制426套印章,节约费用102240元。建立每日对账机制,将增值税留抵退税缩短至2个工作日内办结,确保纳税人应享尽享改革红利,目前已办理退税190户,退税金额5155万元,延期缴纳税款4868万,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366万。制发《中共永吉县委关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助推实施“人才兴县”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高标准建设7026.72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共6层148个房间,均配备独立卫浴、网络覆盖等配套设施,为人才提供高品质居住环境。组建企业联络员,对县域内441户参保企业进行包保服务,发放稳岗返还金296.5万元,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415.65万元。开展“首违不罚”联合检查17次,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助力企业发展,推动我县营商环境不断提升。
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打造“永吉理念”
上半年疫情来袭,如何能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全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尽早复工复产,永吉县积极开展“服务企业月”活动,一是成立了书记、县长双组长的领导小组,下发了50项永吉县服务企业事项清单,组织26名县级领导包保41户重点企业,梳理出企业问题清单78条,已为企业完全解决问题15个,提出解决措施并推进中56个。二是充分发挥“转贷金池”作用,为域内12户企业办理14笔转贷金过桥业务,累计转贷资金7828万元,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50余万元,免收企业利息10万元。三是在切实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为企业提供“管家式”贴心服务。开通“服务企业直通车”,配备专岗专人专接,为企业提供预约告知、领办、代办、回访、评价等“一条龙”服务,实现企业快速审批、“一站式”办多项事。截至目前,为县域企业办件314件。为全县重大项目提前“把脉问诊”,建立公共资源交易“指导员”、项目“服务员”机制。目前,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已开展119项,成交额2.04025亿元,节约资金677.88万元。充分发挥监督员政企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营商环境监督员体验式迎检。组织营商环境监督员深入企业“体验”各部门行政检查20余人次,暗访各级政务服务中心14次。四是招商手段、招商服务等方面转换思路,积极创新,针对新增用地项目、盘活项目、总部经济等七大类项目,从固定资产投资、行政事业收费、区域综合贡献等方面,针对项目落位建设期、投产运行期、扩张发展期,拟定了扶持措施,为项目建设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支撑,持续释放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强烈信号。
培植“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永吉样板”
永吉县始终把创新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战略,致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经培育已经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2家、市级13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科技小巨人”企业6家。一是健全服务机制。建立服务企业专员、项目秘书制度,围绕协调解决问题、协助审批服务、协调争取资源等方面提供“一对一”服务指导。“点对点”服务金洪股份、维尔特、瑞尔康、大黑山等企业,通过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助推企业上云用云,持续提高企业信息化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一对一”协助诚信实业、新大科、飞特环保等企业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占有率和利润率。聘请“环保专家”、“安全专家”为企业产业发展“把脉问诊”,使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实现安全发展、绿色发展。二是实行梯度培育。大力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分层次建立国家、省、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动态培育库,目前省级科技小巨人培育库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培育库产品100余个;全面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提升工程,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补齐制造业短板。三是完善创新载体。高度重视功能平台载体建设,先后同吉林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展产学研训合作,高起点打造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形成结对共建对子20余个,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为企业研发“专精特新”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和配套服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