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 健康

传递:爱地球 | 爱万物 | 正能量

逾三百万人学习成长!

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 要想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文章,请

记得每次读完后,

点个【

【德慧智】官方公众号:三十年教育研发经验的全生命周期教育平台,以伏羲黄老文化经典为核心的慧性教育理论与孔子原儒思想结合,运用现代科学发现与工具方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帮助超二十多万家庭和五大学校试验区学生身心受益!成就孩子幸福人生,成就社会幸福家庭!

德慧智教育文化的主要内容可以运用一个旋极图来表达,其中首先居中的是德育,德育是对于品格、品质、品行这三品的综合型教育,是内圣外王的教育。

其中品格、品质就是属于传统文化里面的内圣范畴,重点强调对于信、智、礼三德的培育;品行则主要是外用仁德与义德,从而完成三品与五德在体内外的培养和应用,筑造坚实的德育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慧智教育文化的智识教育是指对后天智识进行善、正、真的品德教育过程,也是对以记忆、阅读、书写、计算为主的智识生理活动功能进行全面培养和提升,全面掌握优秀文化与知识的过程。

慧识教育主要包括四大功能的教育,因其内容鲜为人知,也称为四大绝学:

第一绝学是色象存显。

即通过对于五光十色、五颜十色的把握,从色里面提取色质,转化为光和相,在体内进行储存和重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绝学就是腹读记忆。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除了位于头部的大脑外,还有一个大脑藏在肚子里,称为“腹脑” ,也称人体的“第二大脑”。

肚子能与大脑互通信息,共同感受肉体和精神伤痛,而且人类的快乐情感不是来自于大脑,主要是来自于腹部,腹部里面快乐,人的精神才会快乐;同时“腹脑”也有与大脑记忆功能有关的同种物质,因而能存储记忆。

腹脑的体积比较大,比头脑大三倍,因此其记忆的容量,远远超出大脑的记忆。现代科学研究虽然发现人类的第二脑是肚子,但是并不知道如何记忆。

德慧智教育则把传统文化当中,如何通过腹读进行记忆的绝学挖掘出来,重新进行整理与传授,那么就不难再出现像唐代苏轼式的人物。

苏轼有一个晒肚皮的传说。

梅雨季节,家里的书都发霉了,太阳一出来,大家都赶快把整个书匣子扛出来,把书都摊开来在太阳下面晒。

苏轼一看,从家里把竹藤椅也扛出来,然后躺在竹藤椅上,袒胸露腹地晒太阳。

别人问: “苏学士啊,大家都在晒书, 你怎么在晒身体?”

“不,我在晒肚皮呢。”

“晒肚皮干吗?”

“我的书都装在肚皮里面啊!”

这虽然看似说笑,实际上说明苏轼是拥有腹读记忆方法的。

由此证明在宋朝的时候,这种腹读方法还在民间承传。

我们国家现在正需要创造性人才,如果通过教育让大批儿童拥有这种快速海量的腹读记忆法, 则整个民族的创造能力将会大幅提升。

因此腹读记忆也是德慧智教育的绝学方法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个绝学就是图象思维。

通过平面图象思维和立体图象思维,对于生命在色相境里进一步地升华、提升、进化,都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就像工程师设计图纸一样,设计图纸如何画得最全面、最美好,要通过图象思维来实现。

第四个绝学就是光音存显。

在生命之光当中,对声音也要进行存想。

也就是说,要把自己体内的留声机生产出来。通过德慧智教育可以把眼、耳、鼻、舌、身、意的先天慧识功能,都重新地开发、启动起来。

实质上全部都是图文思维,互相联通、不分彼此,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性培养过程。德慧智教育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对前六识先天慧性功能加以全面的启动和恢复,达到以慧御智。

智识教育当中的记忆、阅读、书写、计算四大功能也囊括其中,被先天慧识所驾驭和统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慧智教育文化是继承老子“执一”思想的文化。

一切都在这个“一”当中,以德一统驭智识与慧识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道德素质、人文素养的提升;

具备光态存忆、图象思维、超速记忆、超常阅读、超常写算的功能;

自然还包含了一个最宝贵的效果:健康心身——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一生快乐;

同步益智开慧,甚至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生命再造工程。

该文摘自熊春锦先生著《幼儿教育概论》,现代教育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2022年7月第3次印刷

本期话题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欢迎在留言评论与分享

编辑:文摘组 配图:云林 美编:心怡 终审:沅首

德慧智教育,信用就幸福!

幼儿教育概论》书籍热销售罄之后再版上线!

欢迎扫码下方二维码

加社群管理员微信

一起参加学习吧!

如何父母只忙活一阵子,孩子就受益一辈子!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 健康

传递:爱地球 | 爱万物 | 正能量

累计帮助逾三百万人身心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可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号发布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源自网络的部分,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告诉我们,定将妥善处理。

点个“在看”&“点赞”,

公众号里不走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