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闽西儿女系列故事

英勇善战的张玉田

张玉田(1915-2002)原名蓝锡荣,畲族,上杭官庄人。1932年,张玉田任红十二军特务连战士。193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奉命去中央苏区彭杨学校学习了2个月的军事指挥,结束后被分配到二十四师,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北上长征后,他被留下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汀瑞游击队中任班长,活动于长汀、瑞金、武夷山一带。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张玉田被编到二支队第三团二营五连任班长,随部队开赴苏皖前线,经历了芜湖官陡门和含山县陶家场等战斗。在官陡门战斗中,张玉田任一排排长,担负突袭任务。一排在他的率领下,隐蔽到敌据点前沿,在主力发起攻击时,他们出其不意地一跃而起,敌人猝不及防,我军顺利获胜,前后只用了20多分钟就结束战斗,毙、伤和俘虏了一大批敌人,缴获了不少武器弹药。由于张玉田出色完成任务,不久被提拔为五连连长。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张玉田随新四军军部突围,肺部被敌子弹打穿,又与战友失散。他以顽强的意志跑了两天一夜,冲出顽军的包围圈,到了繁昌县汤口坝,遇见二纵队政治部主任钟德胜。钟见他伤势严重,立即同地方党联系,把他安排到江北黑沙洲隐蔽治疗。但这里缺少有效药品,张玉田的伤口大面积感染腐烂,化脓生蛆,高烧持续不退。见此情况,地方党组织赶紧将他送到无为县三官店江北游击队所在地,在那里见到了原二支队三团团长、后任皖南第二纵队政委兼三团政委的黄火星和二营长张震友等。他们立即把张玉田送进医疗队,在有关领导的关心和医疗队的抢救下,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治疗,张玉田又一次从死亡线上闯了过来。

张玉田伤愈后,黄火星考虑到他屡负重伤,体质虚弱,就安排他去无为联中担任军事教官。无为联中是新四军七师为部队和地方培养输送干部、发展革命力量而创办的一所学校。学员大都是来自地方的有志青年,他们在联中经过政治、军事、文化培训后,即被分配到部队或地方去作骨干。张玉田去联中后,克服伤后身体的种种不适,面对处在游击区、鬼子经常来“扫荡”的艰苦环境,和全体师生员工一起,坚持组织好教学,又注意保护了人员安全。

1942年5月,联中因敌人“扫荡”频繁而停办,张玉田被任命为新四军七师含和支队独立大队长。受命后,他团结全大队指战员努力开展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工作。当时,从无为到含山、和县之间,有个名叫陶家场的地方,是日伪的一个小基地,驻守着一个连的兵力。他们经常骚扰周围村庄,害得老百姓苦不堪言。不打掉这个日伪据点,对建立抗日根据地十分不利。但这一据点构筑得十分严密:外围有近3米宽的水沟,人员进出必须通过一座吊桥;里层是一道铁丝网,铁丝网内还有一道2米多高的围墙,围墙内构筑4个碉堡,其中一个碉堡又高又大,是控制整个据点的制高点,防御工事甚为坚固,要拔掉这颗“钉子”并非易事。张玉田为了不打无把握之仗,组织大家研究了多种打法,最终选定了偷袭的方案:先派人化装成老百姓给敌据点送粮,把敌人的兵力部署、武器弹药、人员活动规律摸清楚,然后由一排长带领突击队于黄昏时分潜入据点,抢占大碉堡,夺取敌机枪,里应外合歼灭敌人。这一方案果然奏效,战斗打响仅半小时,就全歼了日伪军。这个据点被摧毁后,无为到含山、和县之间的根据地连成了一片。第二年,张玉田被任命为皖南支队铜陵大队大队长, 1945年任五十七团参谋长、副团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又发动全面内战,解放区军民奋起反击。1946年12月,张玉田所在的七师五十七团在鲁南战役中担负阻击任务。他带领部队坚守关口要道,浴血奋战,寸土不丢,使国民党军第一快速纵队得不到一兵一卒增援,为我军全歼该敌创造了重要条件。

1955年张玉田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校军衔,并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3年开始,享受正师级待遇。(整理:栾振芳;审核:邓泽村 栾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