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这几年,疫情、供应链紊乱、能源危机,先后给全球经济带来3大攻击危机。尤其是这次俄乌冲突叠加的背景下,吃了多年廉价能源红利的欧洲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大量制造业工厂被迫关闭或减产。尤其是一些高能耗的行业,由于能源成本飙升,只能被迫将产业链外移。一方面是欧洲制造业往外转移“去工业化”,另一方面却是美国推动制造业回归,这其中也是有必然联系的。
俄乌冲突就是由美国、英国一手煽动起来的,地缘动荡也会让金融资本开始外逃,此时美国就成了避风港,华尔街就正好接收外逃的资本。但是产业资本不会轻易动摇,于是美国又鼓噪欧洲对俄罗斯实施能源禁令,禁令之后又是限价,欧洲曾找过替补方案,但每条路几乎都被堵了。就连北溪天然气管道都直接被炸了,搞得现在欧洲深陷能源危机。能源危机带来高昂的生产成本,迫使大批实体产业链外迁,此时美国出台优惠的吸引外资政策,将欧洲这些企业也吸收过来,正好迎合“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
美国为了收割欧洲,布下了一张铁网,并且做出了很多前期投入。前不久拜登签署的《通胀削减法案》,重点就是加大投入清洁能源制造业,用廉价的能源和低税收吸引欧洲企业。但美国的政策补贴有很大问题,歧视性太强导致德媒称这是“美欧之间新的贸易战”,美国这种变本加厉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外资进入。此外美国自身也有很多问题,比如通胀高、供应链不通畅、劳动力市场紧张、劳动力成本高,所以说美国的吸引力并没有那么大。正是因为美国自身问题,才出现了个大漏洞:有相当部分欧洲企业转移到了中国。
当前欧洲受能源影响最大的产业就是钢铁、化工、机械等传统领域,因为能源问题欧盟贸易顺差都逆差了。典型的就是德国,以前德国有俄罗斯廉价的能源和成本,但现在价格直接飙了4-5倍,对德国的工业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二季度德国对中国逆差大增241%,高达251.5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欧洲巨头企业开始转移到中国,主要集中在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比如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法国的道达尔、西班牙的达诺巴德等都加大了对华投资。
中国能够吸引外资更重要的因素是,完备的产业链结构、庞大的市场、充沛的工程人才...为了能够吸引更多外资,我们开始主动出击了。最近国家发布了15条措施支持外资,主要是便利国际商务人员往来。其实可以解读成,为承接来自欧洲的高端制造业产能和资本,进行政策准备,这对我们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我们并不是“捡漏”或者“躺赢”,而是因为有着长远的战略眼光。
事实上,美国之所以有今天,最大的转折点就是二战之后吸收了一波人才、资金和产业。其基础理论是美国本土远离地缘漩涡,并出台了大量吸引资本和人才的政策。今天的我们遇到的是新一波考验,在这个国际局势仍然动荡的年代,中国需要提供的是稳定的环境,越稳定就越能吸引人才、资金和产业。简言之就是考验战略定力的时候,现在看来我们经受了考验。三年三次全球供给冲击,中国都稳住了。(A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