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是全国“敬老月”。助餐、助浴等日常起居照料,直接关系到晚年生活的舒适和体面。全国多地将老年群体的“心头事”当作基本养老服务的“眼前事”,一件件加以落实,以提升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助老食堂 集中解决民生“食事”
素三鲜包、红烧排骨、青菜豆腐汤,这是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吉巷乡奎楼村互助“孝老食堂”的一份食谱。“儿子上省城打工,就我一个人住,自己可做不了这么多菜。”“真这样做一顿,剩菜要吃好几天,也不新鲜嘛。”围坐在一起的老年人,对食堂这种供餐形式很满意。
近年来,随着中青年劳动力转移,农村空巢现象日益凸显。福建省古田县探索建立互助“孝老食堂”,构建“政府搭台、村居承办、居民互助、个人自愿、梯度收费、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鼓励居家抱团养老,重点解决贫困、留守、孤寡、高龄、重度残疾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三餐问题。目前,古田县的互助“孝老食堂”已在百余个村投入使用,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实现全县覆盖。
记者梳理《古田县互助“孝老食堂”试点工作方案》发现,多元资金保障是互助“孝老食堂”的运营基础。福田县财政局负责助餐服务设备购置、场所修缮和运营补贴的经费保障,每个食堂建设补助8万元;县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残联积极做好本系统业务项目与食堂运维的对接工作,争取省市福彩公益金、公益性岗位及残疾人爱心驿站等专项补助资金。
分级分类、梯度收费的运营原则使互助“孝老食堂”保基本、可持续。根据古田县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就餐对象的年龄及家庭情况,月缴费分为3个档:90岁以上老年人150元,8类优待对象300元,其他老年人400元。在收费基础上,以捐助和慈善资金为补充,确保互助式、多渠道筹集运营资金。
类似的助老食堂在全国多地陆续开业。在广东省广州市,以中心城区步行10~15分钟、外围城区步行20~25分钟为半径,镇街、村居加快布设“长者食堂”,既确保老人饮食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也帮助老年群体拓展朋辈交流,提高晚年幸福指数。在河北省滦南县,通过“政府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社会捐助一点、志愿者奉献一点”,西胡各庄、康中河等30个村(居)相继开办农村居家养老食堂,并为村里7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餐饮配送服务。在青海省西宁市,老年人在社区任何一家爱老幸福食堂刷爱老就餐卡结算,一顿饭仅花1元钱,且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每月补助60元。
助浴快车 让诉求不再是奢求
洗个热水澡,对于普通人来说稀松平常,可对于高龄或失能老年人来说并不容易。老年人尤其怕摔跤,洗澡这件小事,竟成了他们的奢求。
如何让奢求回归基本诉求?重庆市慈善总会、市养老服务协会、爱心企业共同发起助浴快车项目,为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免费洗浴服务。在此基础上,该市九龙坡区将助浴快车与固定助浴点相结合,建成全市首个老年助浴示范点。
助浴快车到站前,社区工作人员会通知辖区内的老年人预约服务。助浴快车似一辆房车,厢体用具有保温功能的特殊材料制成;车内配有空调、纳米消毒系统和通风设备,可实现四季恒温、臭氧杀菌、通风换气;车厢中部安装浴缸、淋浴、洗漱台、按摩床等设施,所有设施均有扶手。老年人通过车辆自动升降平台安全上车,而后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淋浴、坐浴和桶浴。最受欢迎的是步入式浴缸,由于不必久站和迈腿,老年人享受舒适的同时,跌倒风险有效降低。
为了确保安全,专业助浴团队陪伴在老人身边,一人负责健康评估,另外两人帮助老人洗澡。健康评估主要是测量血压和体温,以确定最适合老年人的水温。有的老年人几个月没洗澡,坐进按摩浴缸的一刻如释重负;有的老年人上车前就捧着新衣服,刚出浴就迫不及待地换上。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助浴师还会将充气浴缸、水管、水桶等搬到他们家里,上门助浴,其间也提供修剪指甲、理发等服务。
截至目前,助浴快车以九龙坡区为“始发站”,先后开进了渝北、渝中、沙坪坝等20个区县,为12000余名老年人提供了助浴服务,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占九成左右。
创新方式 分解家庭照护负担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对于照护者而言,周而复始地陪伴照护失能老年人,几乎耗尽了所有时间和精力,“喘息服务”应需而生。该服务由政府买单,或请专业人员去家中照料,或把老年人接到养老机构照看,既能让家属喘口气,也能促进老年人更快康复。
作为首批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北京市丰台区自2018年10月起在全市率先试点“喘息服务”。该区委托第三方机构负责建立“喘息服务”评估审核转介机制,面向服务企业发布招募公告,组织行业专家对申报服务单位进行全方位评审,评估机构资质、能力、特长等综合指标,整合调度区域内的8家养老机构,建立了200余人的从业人员队伍。
“不要小看1个月服务这4天,相当于我每周能放1天假。而且,专业人员教给我照护技巧,时间长了,我也能成为照护能手。”刚刚体验了一期“喘息服务”的陆女士告诉记者,一年最多可申请32天,机构照护和上门服务定价均为每人每天220元,属于可承受范围之内。
“时间银行”则致力于破解养老服务人才供不应求的困局。“时间银行”的概念套用在退休老年人身上,即低龄老年人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照顾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其服务时间将被存入“时间账户”,未来自己需要他人照顾时,可取出使用;对把“时间”存起来但没有使用的老年人而言,“时间银行”便把服务时间折合成一定的金钱或物质奖励,返还给他们。
目前,“时间银行”主要是依托于社区,由低龄老年人、社区干部、大学生等志愿者为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比如江西省南昌市就号召市民“用今天的‘奉献时间’,积累未来的‘幸福时间’”。
江西省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处处长肖守渊介绍,南昌市东湖区在区级、街道、社区分别设立“时间银行”总行、分行、支行。总行负责管理全区“时间银行”运行系统;分行负责指导调度和评估考核支行等;支行负责服务需求调查,志愿者招募、注册,志愿服务反馈、录入和兑换等。
为让“时间货币”流通起来,该区打造“时间银行”智能云平台及手机App,将志愿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形成集网络管理、线上咨询、网上预约、一键派单、网络通兑于一体的高效管理服务系统,实现全区范围内的通存通兑;为让每一枚“时间货币”都花在刀刃上,由总行定期组织开展志愿者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失能、半失能老人生活护理、急救护理以及应急求助等。
不仅在南昌市,南京市、广州市、重庆市、成都市等地的“时间银行”也初见成效。当然,“时间银行”模式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若不能有效控制“时间货币”的总量,无论是兑换服务还是兑换物资,均存在集中兑付风险;部分地区的“时间银行”未与当地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整合,无法发挥为老服务的作用;在前期志愿者尚不充足的阶段,无法保证志愿服务的供给等。
肖守渊认为,“时间银行”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以“政府主导、社会响应、百姓参与”的模式推进,政府需加强宣传、引导,整合社会资源,解决场地、人员、经费等问题。为规避挤兑风险,应设置“时间货币”的总量和准备金率的调整机制,刺激“时间货币”的流通。此外,应探索“时间银行”志愿服务体系自我造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文:健康报记者 赵星月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闫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