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晋城市阳城县女子刘素强以“公建民营”模式,先后接管了阳城县的两所乡镇养老院。两年后,曾经濒临瘫痪的养老院生机焕发,面貌大变,成为全省养老事业创新发展的一个典范和样板。她是怎么做到的?10月底,记者采访了刘素强,寻找答案。
在朋友眼里,40多岁的刘素强是一个心地善良、自立自强的女人。2013年,她投资100余万元筹建了阳城县援利康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在多年的实践中,她切身感受到老年人生活的苦涩和无奈,萌生了办养老院的想法。
2020年,针对全县公益养老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阳城县民政部门探索多元化的养老院经营方式,在对全县乡镇养老院进行调整、合并的基础上,决定将演礼养老院作为“公办民营”的改革试点。当年9月19日,刘素强与演礼镇政府签订了为期20年的委托经营协议,并向镇政府上缴30万元保证金。从此,她的养老事业正式起航。
距县城约5公里的演礼镇颐康圆养老院建于2012年,占地5亩多,建筑面积3562平方米。由于种种原因,这所养老院始终闲置。刘素强先后投资300余万元,迅速对养老院的硬件、软件进行了大范围的添置、重建。5个月后,颐康圆养老院投入运营。
运营起初,刘素强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养老院的建设和管理上,连春节都与养老院里的老人们一起过。看到她为养老院的“新生”而奔走、满腔热情关心照料老人们时,她的亲朋好友总会不解地问:“看把你累成啥了。你这是何苦呢?投进那么多的资金,啥时能收回啊?”她乐呵呵地说:“这是我喜欢做的,和挣钱是两回事!”
在刘素强心中,老人们所生活的养老院应当是田园式的。在她的操持下,养老院进行了多项改造,尤其是对养老院的空间进行了巧妙地利用和装点:新建了294平方米的小广场和400平方米门球场;将近1亩的空地从捣夯地基到分割、铺砖,整齐地分割成了14个菜田,四周扎上20公分高的栅栏,组织有自理能力的老人一起到河边捡回鹅卵石,铺在田间小道上,既可散步按摩脚底又可供欣赏;菜田里种上了各式各样的新鲜蔬菜,让老人们每天乐此不疲地在园子里忙碌、采摘;在院内西头的空地上挖建了30平方米的睡莲鱼塘和20米长的凉亭,供老人们纳凉休闲;在养老院周围补种千棵竹子、月季、山楂树、五叶枫等绿植。
“老年是生命中重要的一个阶段,仍然可以有所作为、有所进步。在养老院,老人们不能只是吃吃睡睡、晒晒太阳,在打发日子中等待生命的终点,而是应该有尊严地活着,力所能及地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刘素强一直努力,把自己的理念灌输给大家,并积极实践。她倡导老人尽可能地与正常人一样生活、锻炼。冬天早7点半到9点、夏天早6点半至8点,护理人员就会将老年人带到院子里或大会议室,做一个半小时的养生健身操。吃过早饭后,组织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到菜园子里干点活。午后,组织老年人在文化长廊听听音乐、读读报纸、做做游戏、拍拍视频……久而久之,老人的体质普遍得到提高,精神面貌也随之大为改观。
2021年,在成功经营演礼镇颐康圆养老院的基础上,在县民政局的信任和支持下,刘素强又接手了河北镇养老院。
“这儿真挺好的,我给现在的生活打满分。”
“我真没有想到,河北镇养老院会变得这么好,在这里我找到了老年的尊严和幸福!”
……
老人们发自肺腑的感言,就是对刘素强最好的回报和赞美。
纷纷前来养老院观摩、调研的省、市、县民政部门领导,对刘素强给予高度肯定、指导和评价,周边市、县民政以及养老院的领导和管理人员也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并留下许多感叹的话语和赞许的目光。“办好养老院,为天下儿女尽孝,这是一份高尚的事业,也是我的夙愿。”面对成绩,刘素强说自己的事业才刚刚起步:“未来将走旅居养老之路,打造养老服务‘颐康圆’品牌,实现养老服务产业化、连锁化运营。”(记者 李吉毅 通讯员 白军社 原凯娜)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