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车的清静,是环绕村头的一条小河给滤出来的。

江南的村落,大都以水口为村口。与常见的一篷古树扯作屏,籍以庇护村口的勾勒不同,后车的水口则以一座石桥当关,取“锁钥”之喻,意在留住财气。

桥头临街的敞厦,系村民闲坐歇息的所在。隔河相望,但凡有来客露面,便先落入村民的视野。一番审视,来人什么路数,怕是早早地便揣度了个八九不离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而,当我停住车,一举一动便毫无遮拦地暴露在村民眼中。尤其从后座摄影包里取出相机披挂上身后,料乡亲们便已将我的身份解析无疑,故而待我跨过桥去,乡亲们热络的招呼,便鲜明地亮出了他们的态度。

我喜欢这种感受。

虽自小生于城市、长于城市,但我却无比喜欢融入乡村的感觉,那是一种逃离喧闹遁入沉静的解脱,一种可以让身心毫无顾忌地松弛下来的休憩,松弛到每个汗毛孔都可以恣意地张开,而无须任何哪怕一丝一毫戒备的放松。

这是我丙申春金溪行的第五天,在寻访过的近三十个古村落中,第一个甫一进村,便与这么多的乡亲笑语相逢,个中的欢愉自不待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乡亲们的指点,后车村的寻访,是从“冬官第”开始的。

“冬官”,古时“工部”的雅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般用于宅邸正厅门楣之上的额题。而在这里,却用在了巷口的门坊之上,些许的与众不同,一下勾起了我对它内在构建的探寻欲望。

果然,这条深巷左右两翼的肌理架构,确与他处大不一样。它左右的发散,不是伸出一条条更加幽深的巷子,而是一方洞门之内一户宅邸的前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的,与巷子平行的洞门,就是“闲人止步”的私界,庄严地向外人宣示着私有空间的主权。而宅邸门外的“前庭”,也不似寻常幽巷那般“一线天”似的逼仄,而多多少少宽裕了许多,再加上偶尔见诸的绿植,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方可心的葱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人曾经行走“工部”?虽未见有介绍,但这一条深巷之内居家布局的筹划,分明道出当年的设计者,确不虚为“工部”出身的内行,就这一条巷道,已然展露出几分古代都市“里坊制”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另一条巷子,则完完全全泼洒着平民居家的日常,没有森严的壁垒,没有彼此的提防,巷道的开合、转折,皆流水般的写意顺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巷中一口古井处,几堵宅墙适度的内收,让出了几方梯形空间,将井台周边辟为一个宽敞的公共区域。可以想象,挑水的汉子,濯衣的浣女,三三两两,你来我往,该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市井”百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口古井也是极好,井圈内圆外方,水位很高,水质清洌,几达躬身可汲、汲之可饮的程度,让人望而生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车原属芦河乡,近年撤乡并镇后改划左坊镇,属金溪南乡。

所谓“十里不同俗”吧,包括建筑特点,与金溪中北部乡村不同,这里住宅的门楣上出现了镇宅辟邪的兽头——“吞口”,这一点更契合毗邻南城县域的乡土建筑特点。比如南城著名的尧城船形屋,那里的“吞口”,更是成为那一庞大建筑群落的一个主要“看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车是金溪南乡的一个大村落,虽有他姓混居,仍以何姓为主。村名中的“车”,读音与中国象棋里那个横竖无阻大杀器的“车”相同。

何氏宗祠建于明代晚期,门楼为红砂岩四柱三间五楼牌坊式,圣旨牌书“恩荣”二字,额题为“后车世家”,书丹文震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姓出自姬姓,族望自不必说。但“后车”的渊源,未搞明白。

文震孟(公元1574-1636年),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壬戌科状元,明代江南著名才子文征明曾孙。

文震孟少时聪颖,但科举、宦海皆不顺遂,晚年又因与权相不睦,夺官为民后郁郁而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后车世家”祠堂毗邻者,为一并列的两座高大古厦。左为高度略低于“后车世家”宗祠的“材伯公祠”,当地文保碑写为“财伯公祠”。“材”——“财”,尽显中国文字妙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门楼亦为牌坊式,看得出上部曾损毁,有明显修补迹象。圣旨牌亦书“恩荣”二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材伯公祠”之右,为高度再次之的未名大宅,门楣上隐约仍能读出“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白粉字,显系“文革”遗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端详间,有两位村民兄弟过来,其中稍年轻者憨厚淳朴不善言辞,较年长者则向我介绍了这座宅邸的大致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这座大宅系身旁这位稍年轻村民的祖宅,因其家庭“成份”不好,祖宅土改时便分与贫雇农居住,而宅主一家则遭遇种种坎坷,境况可想而知,令人不胜唏嘘。

好在这一切都已过去,如一本不愿再翻蒙尘的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访于2016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