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骂孩子“消融”掉的是他对自己的爱,他们的心里只是在说:“请别离开我”;孩子“爱”父母的背后,是孩子的自我保护机制;“不爱”自己是对自我内心的忽视。

——萨姐

作者:暖心

最近,河北石家庄的一位妈妈因为儿子的一句话“妈妈,我爱你”而泪崩。

起因是儿子写作业拖拉,被她骂了一顿后,就关他在房间里写作业。

儿子看见妈妈发这么大的脾气,大气不敢出。

写完作业后已经是深夜,儿子不敢一个人睡觉,就想去找妈妈,但又害怕妈妈还在生气。

妈妈通过监控看到,儿子在房间徘徊一会后拿起了笔,写下了一句话塞在枕头底下,然后蒙头入睡。

等儿子睡着以后,妈妈立刻冲进儿子的房间,拿出枕头下面的纸条,看见上面写着一句话:妈妈,我爱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妈妈瞬间哭了。

在这条新闻下,无数的妈妈发出感慨:

看到这,眼泪止不住流下来,我也摔过孩子的书本,撕过作业,吼过、骂过,但是孩子永远不会记恨的,现在她心里最爱的还是妈妈。

前几天,因为5岁的儿子不停地吵我睡觉,我吼了他。

他哭着对我说:

“妈妈,不管什么时候,我都是第 一爱你的,你要一直记着这句话。”

我愣是说不出话了…

我突然间想到一句话:这世界上,唯一骂不走的可能就是孩子了。

我们总是习惯用最差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但是孩子却能很快就原谅我们。

却不知道,打骂孩子“消融”掉的是他对自己的爱。

你骂孩子,他依然不会停止去爱你,但却会停止爱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你越骂,孩子却越“爱”你

朋友说:

前几天工作很累,当她疲惫地回到家里时发现,孩子把颜料涂得沙发上、墙上到处都是。

一瞬间她崩溃了,立马朝着孩子大吼起来。

这一吼,惊得孩子立马丢下画笔,抱着妈妈的裤腿,任她使劲推,都推不动。

只听见孩子一边哭,一边说着“妈妈抱抱”。

这样的场景,作为父母是最无奈的。

当我们忍不住骂了孩子之后,总能见到孩子的另一面:

你越骂孩子,他越是要把你抱得紧紧的。

妈妈打了孩子一巴掌,可能十多分钟,孩子就过来跟妈妈道歉、示好。

骂孩子,对父母而言是“我生气了”,但是对孩子而言则是“妈妈不爱我了,妈妈要丢下我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弃猫效应”:一只猫被主人丢弃,在被别人捡回家以后会变得特别乖巧,甚至会讨好,因为它怕自己会再一次被丢弃。

而通常情况下,孩子被骂以后会陷入一种“被抛弃”的恐惧。

所以孩子会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和情绪表达,试图让自己心里得到安慰,并找回安全感。

此时,他们可能会:

“求拥抱”是孩子在确定自己在父母心里的分量;
“讨好”,是孩子在努力维持和父母之间稳定的依恋关系。

曾经有一个轰动网络的虐童案,7岁的男孩被妈妈虐待两年多,却依然爱他的妈妈。

当他将身上的伤痕露出来时,却这样说:

我妈不是故意的,她就是拿刀打我不小心割到了。

后来,记者问他“想不想妈妈时”,他说:

妈妈被拘留了,想妈妈,哪怕她打我,我也愿意待在她身边,要不然我就没有妈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吧,这就是孩子的爱,你越伤害他越“爱”你。

当我们的孩子慢慢长大,便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诉求,但是在被父母以打骂阻止的时候,他们第一反应是“不能让父母生气”。

此时他们会“牺牲”掉自己,宁愿自己委屈,也要去讨好父母。

其实,他们的心里只是在说:“请别离开我”。

02

你越骂,孩子越“讨厌”自己

一位教师分享过一段教学经历。

老师在课堂上随口问了孩子们一句:你们喜欢自己吗?

班上大概有90%的孩子都说“不喜欢自己”。

那些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给出的理由让老师沉默了:

我妈妈说我很懒惰,就像废物,我觉得自己太笨了;
我妈妈说我不听话,她不喜欢,我感觉没有人喜欢我;
我妈妈说我胖,可是我也不想这样………

这些话,可能是父母无心之口,却早已让孩子将自卑长在了心里。

从心理学上来说,经常被父母骂的孩子,会有一种心理叫“自我厌恶”:它是一种不喜欢、不认可自己,惯性地自我批判的声音。

经历过被打骂的孩子,想必内心都有过这样的声音:

你不行,你做不到,就这样,算了吧。

这样的状况久了以后,孩子可能会变成:

面对困难时,习惯退缩和拖延;
对自己太焦虑,对别人又太恐惧,导致严重的精神衰竭;
产生自卑情结,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去实现目标……

这是一种隐形的“自我攻击”,因为缺乏价值感的塑造,让孩子内心敏感又怯懦。

微博上曾有过一个调研:你为什么内心深处永远无法原谅父母?

结果发现:

67.1%的孩子经常遭到父母情感上的虐待,不是被羞辱就是被批评。

上海市曾调查过2500名上海的中小学生。

结果显示:有5.85%的孩子曾经有过自杀的计划;有34.39%的孩子曾有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

而让这些孩子失去希望的“罪魁祸首”就是父母那些不经意间的谩骂。

它会成为孩子长期厌恶自己,开启“自毁模式”的根源。

孩子“爱”父母的背后,是孩子的自我保护机制;“不爱”自己是对自我内心的忽视。

当父母骂得多了,孩子就开始“讨厌”自己,此时他一定是一个负能量的人。

有错,一定是自己的错;我做什么都不行,不配被爱

03

好的父母,都会用“情商”教育孩子

何炅曾说过:

夸奖的话可以脱口而出,诋毁的话却要三思而行。

很多父母恰恰相反,脱口而出的往往都是伤害孩子的话。

实际上,夸奖和诋毁可以表达同一种“关心”,就因为父母的落脚点放错了,反而成了刺进孩子心脏上的凶器。

如果父母的话能斟酌一下再说出口,把诋毁的话换成夸奖,它带给孩子的就是不一样的力量。

一个叫李麟青的男孩,一岁时被诊断为脑瘫,无法独立行走,好在智力正常。

从小,妈妈就告诉他:

你和正常的孩子没有什么不一样;
你不用担心你的大脑,它不会阻挡你想做的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有人笑话男孩是傻子时,妈妈也会用言行告诉他:

你没问题;
你一定能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你是妈妈的骄傲……

就这样,男孩在妈妈的关爱和鼓励下,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博士,并且是苏州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有残疾障碍的博士生。

人生没有捷径,教育却有,它就是父母的嘴。

你骂孩子,他可以原谅你,但会“伤害”自己;你鼓励他,那他终究会被眷顾。

作为父母,你说什么样的话,就注定了孩子的人生。

因此,建议父母,要把握教育的“情商”。

1)好好说话,用“共情”去回应孩子

在亲子沟通中有一个词叫“共情”:指的是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的一种能力。

简而言之就是:要用利他的心态去交流。

想起一位网友讲了一件事。

一次,他光脚时不小心踩到了玻璃渣。

当时妈妈并没有责备她,而是把她的脚抬起来小心翼翼地看了又看,说:玻璃渣很锋利,踩上去肯定很疼。

网友说:本来疼得眼泪都出来了,却在妈妈说了这句话后痛感消失了一半。

这就是共情。

如果我们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去表达情感,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被关心和爱护,这样他们也会更有安全感。

父母要知道,孩子被骂,他“爱”你,实际上就是想通过讨好来找回曾经温暖的模样。

如果父母在语言上,多与孩子平等对待,把孩子的心理融入自己的教育中,你给孩子的就是温暖的善意。

2)骂了孩子后,学会道歉

为人父母,难免有无法控制情绪的时候。

当我们骂了孩子之后,千万别让孩子独自去消化。

而是要放下面子和姿态,诚恳地跟孩子道歉。

比如:妈妈刚才对你说了很难听的话,你一定很难过吧?是我们的不对,你愿意接受我们的道歉吗?

一句话,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也看见了孩子的情绪,理解了他的感受。

用尊重的方式去讲道理,给孩子的就是重视。

心理教授约翰·戈特曼通过20年的研究指出,夫妇之间积极和消极互动的比值要大于5:1。

指的是我们讲5句好话或做5件好事,才能弥补1次坏话或坏事造成的伤害。

同样的影响对孩子也是如此,即我们对孩子的1句批评,要至少配上5句鼓励,才可能让我们所说的话,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保证孩子人格发展的健全。

如果我们无意间说了伤害孩子的话,就需要用五句正面的话来挽回对孩子的伤害。

这样,你既尊重了孩子,也鼓励了他。

最终收获的是融洽的亲子关系,和充满爱意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尹建莉老师曾说:

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责;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
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开始变得自卑;
经常被限制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刻板固执……

有的时候,孩子“变坏”往往是从父母的语言开始。

因此,父母既然要教育孩子,就要把影响力放在“正面力”上。

用行动去“捍卫”孩子的未来,用嘴去“捍卫”孩子的人格。

只要父母做到:

孩子做不好时别诋毁;孩子犯错时别苛责;孩子需要时别敷衍。

做一个有温度的父母,给孩子一个有爱意的环境,它才是孩子未来的“发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