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小泉纯一郎成为了日本的首相。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最关注的始终是新政府对华态度。然而小泉纯一郎的表现屡屡令人失望。

首先是在他任期的前几个月,日本教育部突然更新了历史教材,将有关侵华史的部分删减美化。

其次是在8月1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的前两天,小泉纯一郎不顾反法西斯国家的指责公然参拜了靖国神社。不尊重历史的态度可谓嚣张至极。

然而就在中日关系剑拔弩张之时,小泉纯一郎的态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不仅在十月份提出了访华的申请,还主动要求参观抗战纪念馆

当看到日军在华犯下的种种罪行时,他竟然低下了头,成为了历史上第二位公开道歉的日本领导人。并在纪念馆中用中文写下了两个字。

小泉纯一郎对华的态度为何会发生两极反转呢?他写下的两个字又是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败后日本对华态度转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中苏美等国的监视下签下了投降协议。经过多年战争,日方的嚣张气焰低下去了不少。

这是因为战败后日本军队开始大批往后撤离,但当时还有很多的日本人被滞留在中国国土上,为了能尽可能地为他们争取“回家”的机会,他们便一改侵略时的嘴脸,好言好语地向中国赔笑。

此外,作为战胜国,我们有权和苏美一同在日本驻扎军队。试想如果蒋介石当时把握住了这次机会,后来的钓鱼台事件就不可能发生了。

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如果把握住机会,我们不仅能和日本重新建立起合作关系,还能密切关注日本国内的各种动向。

然而鼠目寸光的蒋氏集团却认为,比起外政,消灭共产党才是当务之急。所以他们便将全部兵力用在了围捕解放军上。由于苏联也退出了这场“分赃”,最终日本完全被美国“俘获”,成为了美方的“走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那之后,日本内阁中出现了许多亲美派人物,中日关系随着美国对华态度一变再变。

尽管“听命”于美方,但作为邻国,日本也深刻意识到,如果与中国彻底闹僵的后果很可能是他们难以承受的。

于是在六七十年代时,日本国内出现了和中国建交的热潮。但在众人的呼声中,也存在着一些“叛逆”之音。

比如当时内阁大臣们,就“以什么态度对待中国”这一问题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派系。一方是顾虑美国态度的亲美派,另一方则是希望“愿赌服输”的和平派。这种纷争直到1972年田中首相上台后才算出现了阶段性的成果。

9月25日,田中首相的专机降落在了北京机场,周总理早早地等在那里,热情地与来者握手。

这个画面被各大新闻媒体记录了下来,尽管两位领导人握手的时间不过一分钟,但却意味着中日四十年来刀剑相向的历史要暂时中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日军的恶行,但在此刻似乎仇恨被按了暂停键。田中角荣在位时,两国政治上回暖,经济上也有了更多的往来,算得上是中日建交史上两国来往最密切的一段时间了。

在这期间,甚至出现了一些首相公开为侵华史道歉之事。

比如村山富市就曾在95年的时候,公开承认了日本犯下的错误,并不顾右翼势力的阻挠,以日本首相的身份公开向受到法西斯迫害的受难者们表示歉意。

然而好景不长,虽说他的行为在国际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却也因此激怒了日本的顽固分子,不少人痛骂他软弱无能,愧对于靖国神社里的“英雄”。所以不久之后,他便被人排挤下台。

中日关系再次迎来了转折。

接任的首相桥本龙太郎仿佛记吃不记打,完全违背了中日友好建交的初衷。他手段激进地向中方表明“皇军绝不低头”,不仅大摇大摆地去参拜靖国神社,还公然派人在钓鱼岛地区挑衅,厚脸皮地将这块中国领土据为己有。

村山富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因此,中日经营几十年的友好关系急转直下。或许桥本龙太郎是想借对中国“标新立异”的态度来刷一波国民“好感”,却没想到因此惹怒了中国人民,抵制日货的情绪在当时空前绝后。

小泉纯一郎的各种尝试

2001年,日本自民党执政史上出现了一个例外——小泉纯一郎。他是第一个不依靠门阀和派系力量登上首相之位的领导人。

为了不辜负选民的“美意”,并且平稳地渡过权利交接期,小泉纯一郎上位后作出过不少尝试。

首先是在内政方面,他认为党派纷争是影响日本法阵的一大弊病。于是,他便试图打破这种阶级结构,一方面从民间选拔贤能之士执政,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内阁改革。

这在一段时间内确实使日本政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国民经济也得到了好转。但很快,由于小泉纯一郎的手段触碰到了某些人的“蛋糕”,于是自民党和内阁权臣纷纷对其发起了制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小泉纯一郎发现他不可能完全摆脱旧制的控制。于是不得不作出一些顺应党派门阀意愿之事。

比如在组建领导班子时,不能完全任用“新鲜血液”,还要适当地在其中安插一些各党派的口舌。

这种既想要表现个人魅力,又不得不顾虑背后势力的性格使得小泉纯一郎在对华态度上也一变再变。

当时,日本出现了一种“宁硬勿软”的思潮。于是尝过“苦头”的小泉纯一郎决定顺应“民意”,不断作出伤害中日两国关系的行为。

比如在他任期的前几个月内,教育部突然接到了“改革”的消息。政治部特别指出,历史教材上有关“侵华战争”的描述要一律更改为“中日战争”。此外,还要突出战争的“正义性”,将这场悍然发动的侵略战,扭曲成“顺应民意”的“自卫战”。

像柳条湖事件、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要么被扭曲掩盖,要么便只字不提。甚至连“日本投降”这样多国见证的大事,也被他们用“战争结束”几个字简单带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的小泉政府完全依赖美国,因此丝毫不顾虑中国和其他被侵略民族的感受,在国内引起了一股自欺欺人的“民族优越论”。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中方的口诛笔伐当中,小泉纯一郎又做出了一件无法令人原谅的事情。

2001年8月13日,也就是抗战胜利56周年纪念日的前两天,小泉纯一郎公然参拜了靖国神社。

在二战以前,靖国神社只是日本一所普通的道教寺院,那里供奉着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为祖国献出生命的英雄。类似于我国的烈士陵园。

然而在1945年以后,日本竟然将侵华的残暴者也奉祀在了这里。因此从那时以后,日本的领导人几乎没有公开在那里露过面。

所以小泉纯一郎越线之举令中日关系一落到谷底,双方领导人几乎到了不再往来的地步。这对日本经济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为什么他要选在这个节骨眼上去参拜“鬼社”呢?难道小泉纯一郎真的无所畏惧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小泉纯一郎在大选时为了“拉票”,曾向百姓和领导人们承诺,如果他成功上位,就会在8月15日当天去慰问靖国神社的“英雄”们。最终,小泉纯一郎以85%的支持率上台。

因此参拜乃是在“履行承诺”。但因为教材事件,中日关系已经步履维艰,小泉纯一郎最终还是有所顾虑。因此,他不得不决定在13日这天去参拜,希望能减少与中国的摩擦。

可这完全是妄想。此举最终不仅引起了日本在野党的攻击,还遭到了亚太地区被侵略国家的强烈反感。也遭到了中国经济方面的制裁。

那时日本国民经济本就不景气,可想而知失去中国这样的市场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多大的损失。

在中国的“冷眼”下,小泉纯一郎冷反省此事做得有些过火了。加上APEC亚太经济会议即将在上海举行,小泉不得不想发设法“弥补”中国和韩国。

并且他很快就从田中角荣和村山富市身上学到了“精髓”。

“演技派”访华

这年10月,小泉纯一郎特意腾出了一天的时间来到了中国大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领导人们对他此前的所作所为多有意见,但还是为了推动和睦友邻关系热情地尽了地主之谊。

小泉纯一郎访华之行规划得很满,刚下飞机便告诉接待使们他想去卢沟桥遗址参观参观。一块纪念碑矗立在中国土地上,这里是日本恶行的开端。

在记者的镜头下,小泉纯一郎表情严肃,深深垂下了头颅,为日本的恶行作出了忏悔。

是在忏悔什么呢?是真的为日军暴行感到羞耻?还是为这些日本“勇士”的亡故感到惋惜呢?又或是他本人认可了历史,但要向主忏悔他无视历史真相的罪恶呢?

答案是什么我们只能猜测,无从知晓。

由于“时间紧迫”,小泉纯一郎在吃过午饭后,又提出参观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

在正式参观前,小泉纯一郎拿出了他精心准备的“礼物”——一副挂着挽联的花圈,上面的悼词是小泉纯一郎亲手写下的。恐怕为了让每个字都“像模像样”他也在私下做过不少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待结束默哀的“过场”后,小泉纯一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日军残暴举动的铁证。

其中不乏有一些“日军比赛杀人”的报道、生化实验的纪录和南京大屠杀的现场回顾。

一张张照片像一记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他的脸上。他在历史面前沉默良久,最终在纪念馆内低下了头。

他说,“祈求永久和平,世代友好。”

当他继续往下走一段后,突然看到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看笔法和署名是出自“前辈”村山富市之手。

为了也能像“前辈”一样在历史上多留下些印记,他也向工作人员讨要了纸笔,酝酿一番后写下了两个字——“忠恕”。

这二字出自中国四书中的《论语》,在儒家语境中意味着推己及人的忠诚宽恕。

看来小泉纯一郎为了此行在中国文化上下了不少功夫,知道该如何投人民之所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这“忠恕”忠的是什么,恕的又是什么呢?他所指的到底是忠于历史,共建和谐社会;还是忠于“皇军”,宽恕隐瞒历史之举呢?

不论怎么说小泉纯一郎此行是有收获的,中国人民的情绪确实得到了一定的安抚。

但极端的右翼分子还在时刻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身份。因此逢场作戏之后,小泉纯一郎很快就“摆起了架子”。不再费力维护中日关系,而是任由事态随意演变。

可以说这是对日本国民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但对于功利主义的小泉纯一郎来说,既要为国民谋福利,又要减少自己的执政阻力实在难得两全法。

因此他只能像随风草一样,不停倒。一时否认“中国威胁论”,一时又再次参拜靖国神社。

但即使小泉纯一郎不停地“补救”,他的支持率还是日渐走上了下坡路,在5年后卸下了首相之职。

今年是中日建交的50周年,尽管中日之间依旧存在裂痕,但领导人们仍然认为将和平、友好、合作、共赢当做交往的准则尤为可贵。

尤其是在全球疫情的严峻形势下,各国更应当摒弃前嫌,携手共进,成为互相依靠的“命运共同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