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族是一个在全世界多个国家跨境居住的世界性民族:除了蒙古国和我国之外俄罗斯、日本、韩国、土耳其、哈萨克等国也生活有数十万蒙古人。当然蒙古人内部其实分成诸多支系——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上关于蒙古的内容太多太乱:从成吉思汗算起陆续出现了四大汗国,之后鞑靼、瓦刺、准噶尔、土尔扈特、喀尔喀……各种蒙古人在人类历史舞台上轮番登场表演。
如今俄罗斯的卡尔梅克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阿加布里亚特特区、乌斯季奥尔登斯基布里亚特自治区、图瓦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鞑靼斯坦共和国这七个行政区都和蒙古人有一定渊源。俄罗斯之所以把本国境内的蒙古人分别划归不同的行政区管辖治理就是因为这些蒙古人本就分别属于不同的支系。事实上“蒙古”一词和之前生活在草原的匈奴、突厥一样是指的操同一语系的部族联盟。
在我国唐代的典籍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在客鲁连河下游以及兴安岭之北的室韦人中有一个叫做蒙兀的部落。840年黠戛斯人南下,迫使回鹘人西迁,室韦人乘机成批迁入原本突厥语游牧部落聚居的漠北草原,从而使这一地区逐渐蒙古化,此后人们就管这片草原叫蒙古草原。目前我国学者普遍认为蒙古起源于室韦。持“蒙古起源于室韦”这种观点的学者一般认为室韦民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的东胡。
公元前1800年前后如今山海关外的东北大地主要分为四片区域,各自生活着四个不同的族群:南面燕山一带生活的是商朝的华夏族(汉民族的前身),北部是肃慎,东面是濊貊,西边是东胡。东胡所生活的地域大致就在今天东北林区和蒙古草原的交界地带,所以东胡的势力很早就向西发展到草原。大约相当于秦汉交替时期东胡被匈奴打败。此后部分东胡人沦为匈奴人的奴隶,另一部分东胡人逃到了乌桓山和鲜卑山。
分别生活在乌桓山和鲜卑山的东胡人就逐渐演变为乌桓人和鲜卑人这两支民族。这其中的鲜卑成为了日后“五胡乱华”的主角之一:鲜卑在西晋武帝时代分化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柔然部等部族。慕容部、拓跋部进入中原后相继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北魏、东魏、西魏等政权。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鲜卑人普遍被汉化,到了隋唐时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鲜卑人已完全融合在了汉民族之中。
当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时由鲜卑人分化出来的柔然人则与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战。原本为柔然锻打铁器的附属民族突厥趁柔然在与北魏的战争中大幅削弱的机会征服了柔然。柔然后裔逐渐分化形成南北两支: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成为室韦人的祖先之一。
6世纪以后室韦人分化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大室韦等5部,各部之下又分为若干分支。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兀室韦部落的始祖是涅古斯和乞颜兄弟二人。前者的后裔繁衍成为蒙古答儿列斤氏族,而后者的后裔则繁衍为乞颜氏族。日后统一蒙古草原的成吉思汗就出自于乞颜氏族。乞颜氏族的孛尔只吉岱蔑尔干成为氏族首领后正式将自己的部族命名为蒙古部。
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之前“蒙古”一词指的只是以乞颜氏族为核心形成的一个部落。当时草原上分布着使用不同语言、有不同信仰的众多民族:有回鹘失败后欲图反攻黠戛斯的桥头堡乃蛮部,有受到高昌回鹘影响的汪古部,有信奉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的克烈部。这些部落实际上多是蒙古化的突厥系部落:上层统治者一般说突厥语,下层民众一般说蒙古语。
11~12世纪草原上形成了蒙古、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五雄并立的格局,还有其他一些相对小些的部落分布在这片草原。成吉思汗统一草原诸部后这些部落逐渐被冠以蒙古之名。统一的蒙古民族也就这样逐渐形成,然而蒙古族内部的各部落实际上有着不同的起源历史。在现代蒙古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融合了回纥人、突厥人、契丹人、通古斯人等不同族系的部族。
蒙古帝国的扩张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从东方的太平洋沿岸一直到多瑙河畔的维也纳城下,从白雪皑皑的西伯利亚一直到热带岛礁曾母暗沙都被蒙古铁蹄如飓风一般席卷。以蒙古的人口统治如此偌大的国土,而蒙古本身才刚从原始部族过渡而来。能马上取天下的蒙古人却未能使帝国各地建构起统一的政治经济联系。因此当他们面对人口比自己多得多、文明也更为先进的民族时迅速和当地人口出现了融合迹象。
中原的蒙古人仿照汉制建立元朝,而西征的蒙古人绝大多数同当地的突厥人融合并皈依了伊斯兰文明。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金帐汗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突厥化现象。走出草原的蒙古人在东征西战的过程中在不同地区与当地人融合又形成了一些新的民族:保安族、土族、东乡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以及阿富汗的哈扎拉族大多有蒙古人与当地人的混血基因。
保安族一般认为是生活在青海的信伊斯兰教的蒙古军队后裔。自称“蒙古尔”的土族是蒙古驻军与吐谷浑后裔霍儿人通婚后形成的民族。东乡族是元朝的安西王阿难答带领其属下蒙古人集体皈依伊斯兰教后形成的民族。历史上的哈萨克汗国、乌兹别克汗国都尊奉成吉思汗为祖先。阿富汗第三大民族哈扎拉族在国际上也被有些学者认为是波斯人和蒙古人的混血后代。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以前大大小小的各部落大体上被分为两类:林中百姓、毡帐百姓。所谓毡帐百姓指的是生活在蒙古草原的游牧部落;所谓林中百姓指的是生活在草原北部森林地带中的渔猎部落。位于蒙古草原北部的林中百姓既受到南方毡帐百姓生活习俗的影响,但同时也保存着许多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如今我国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以及俄罗斯境内的布里亚特人就是当年林中百姓的后代。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脆弱的游牧经济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蒙古贵族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很快蒙古各部逐渐宣布脱离黄金家族的大元政权而独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
在蒙古各部的割据混战过程中各部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先是形成了鞑靼和瓦剌两股主要势力,到了明末清初蒙古草原各部大体形成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卫拉特蒙古三部分。如今生活在今天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主要由昔日的漠南蒙古诸部演变而来,生活在新疆天山以北地区的蒙古族主要由漠西卫拉特蒙古演变而来,而蒙古国的主体民族则是源自于漠北喀尔喀蒙古。
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卫拉特蒙古这三个概念是根据蒙古各部生活地域的不同形成的。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卫拉特蒙古都不是单一部落,而是由若干个部落共同组成的部族联盟。在漠南蒙古的概念下存在着科尔沁、札赉特、杜尔伯特、巴林、札噜特、奈曼、茂明安、乌拉特、喀喇沁、乌珠穆沁、察哈尔、土默特、鄂尔多斯等各个部落。
16世纪中叶以后驻牧于哈拉哈河两岸及克鲁伦河附近的喀尔喀部逐渐向漠北迁移并分化演变为札萨克图汗、土谢图汗、车臣汗三大部。漠西卫拉特蒙古主要分为和硕特、绰罗斯(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部以及辉特等小部落。漠西卫拉特蒙古中的准噶尔部曾统治着包括今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西伯利亚南部以及中亚地区的哈萨克以及乌兹别克等广大地区。
全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拥有五百余万人口、三十万大军。当时的准噶尔汗国与清帝国、沙皇俄国、法国、西班牙、荷兰、奥斯曼帝国、波斯、莫卧儿帝国等国共同跻身当时全球最强的十大帝国行列。清王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主的持续打击才最终得以战胜准噶尔汗国。准噶尔部强盛时期曾迫使同属漠西卫拉特蒙古的土尔扈特部西迁伏尔加河流域。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率领17万族人东归,最后约有4万3千人成功到达伊犁。清王朝将东归的土尔扈特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安置在今巴州区域,一部分安置在额济纳。当初土尔扈特部人曾在伏尔加河东西两岸生息繁衍。随渥巴锡东归的主要是生活在伏尔加河东岸的部族,而当时生活在伏尔加河西岸的部族则留在了当地。如今俄罗斯人将仍生活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人称为卡尔梅克人。
当年蒙古人西征时与西亚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普遍存在融合现象,因此很多已突厥化的蒙古分支已不再被视为蒙古人。在如今的俄罗斯只有黄色人种的信仰藏传佛教的卡尔梅克人和布里亚特人才被认为是蒙古人。布里亚特蒙古人主要生活在与中国、蒙古国交界的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卡尔梅克蒙古人却生活在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的阿斯特拉罕、伏尔加格勒、罗斯托夫和斯塔夫罗波尔等地。
同样如今生活在蒙古国的蒙古族和我国的蒙古族差异也还是比较大的: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是喀尔喀蒙古族(和我国内蒙古的蒙古族有区别),此外蒙古国境内也生活有杜尔伯特、巴雅特、布里亚特、达里岗嘎、扎哈沁、乌梁海、达尔哈特、土尔扈特、厄鲁特、明阿特、巴尔虎等蒙古部族,少数民族则有哈萨克族、霍屯人、查唐人、图瓦人、俄罗斯人、乌兹别克人和华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