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在云深雾绕的云南滇池沿岸,曾经存在着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度,这就是司马迁《史记》中被称为“滇”的高原古国。然而,这个充满迷幻色彩的古滇国在被记入史料后不久就离奇地消失了,没人知道它去了哪里。昙花一现的滇文明就此湮没在历史的激流中,仿佛从未存在过一样。直到20世纪50年代,一个神秘金印的出土,才将人们的视线重新拉回到了云南那片壮丽的山河深处,一个隐匿了2000多年的古滇国就此在人们的眼前渐渐清晰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3年的夏季,云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从一位古董商的手中买到了一批具有浓郁少数民族风格纹饰的青铜器,其中还包含有短剑、矛、斧、钺等青铜兵器。工作人员随即将这几件青铜器送到了著名的考古学家和民俗学家李家瑞的手中。李家瑞发现这批青铜器的形制和花纹都十分特别,与北方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在一些青铜兵器上还刻有青蛙的形象,一看就是属于云南本地的器物。但是,这样特殊的青铜器在云南甚至是整个中国的青铜器历史上都没有过相应的记载,因此考古专家便决心找出这批青铜器的出处。

然而,查找这些奇异的青铜器的出处着实让考古专家们费了一番脑筋。一年多后,他们没有任何收获。后来,考古专家李家瑞在云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将此事讲给了在场的专家们听。与会的云南省著名地方文献学家方树梅听了之后,立即对李家瑞先生说,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的家乡云南省晋宁县曾经发现了一些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是当地的百姓在挖山的时候找到的。在农村,农民经常会从地下刨出一些青铜器,所以大家对这些东西毫不稀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树梅的话引起了李家瑞的极大兴趣,他急忙问那些青铜器都流向了何处。方树梅接着说道,在他的家乡有一种说法,从地里刨出来的东西不能带回家去,否则就会给家里带来灾难,所以村民们将刨出来的青铜器全堆在了田地里,等攒够一定的数量后,就当作废铁卖了,他自已也从来没见到过实物。

方树梅的话给茫然无措的李家瑞考证青铜器出处的工作带来了希望。1954年秋天,李家瑞先生安排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专程去晋宁县做了一次调查。没想到,一次伟大的考古发掘工作就此展开。

在晋宁县,工作人员居然找到了青铜器出土的地点一石寨山。在石寨山、工作人员又从当地的村民手中收集到了许多类似的兵器和一件打磨精致的石犁,当地百姓还将当年大规模从地里挖出青铜器的事情详细说给工作入员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理了工作人员带回来的线索后,云南省博物馆立即向云南省文化厅汇报了情况,并提出了组织考古队赴晋宁县展开发掘的请求。经过仔细研究,云南省文化厅同意了博物馆的这一请求,一支人员精干的考古队很快就赶到了晋宁县石寨山。

石寨山位于滇池东岸,距离晋宁县城大约5千米,距离滇池边仅500米。石寨山是一座石灰岩构造的小山,高约30米,南北长500米,东西最宽200米,整座山好似一条徜徉在蓝天碧波中的巨鲸,因此石寨山又名鲸鱼山。谁也不会想到,在历史的记忆中消失达2000多年的古滇国就隐藏在这座怪石嶙峋、荆棘丛生的小山中。完成了现场的勘察后,考古队立即对石寨山展开了发掘。

不一会儿,地下的墓穴逐一显露出来。考古专家发现,石寨山古墓基本都是竖穴土坑墓。这些墓大多挖在石寨山土层较厚的地方,有的还挖在岩石的空隙之间,整个石寨山下就是一个庞大的古墓群。考古专家按照惯例,为这些古墓ー一编上了号码。

大多数的墓穴内都放置着一具棺木,属于单人葬。由于年代久远,死者的尸身早已腐朽,但从残留的骨骸还是能看出当时下葬时死者的姿势。在形制较大、死者地位较高的墓穴内,考古专家们看到棺椁上都有精美的漆饰。个别大墓的死者身上还覆盖有玛瑙、软玉、绿松石等名贵宝石,并且墓穴中还有人殉的迹象,显示墓主生前具有十分尊贵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地处偏僻,石寨山下的古墓群大多保存完好,基本没有被盗墓贼侵扰过的痕迹,这一点也是让整个考古队最喜出望外的。在清理过程中,考古专家们做了统计,石寨山古墓群出土最多的文物是青铜兵器,其中包括了剑、矛、戈、钺、狼牙棒、斧、叉、锤、铠甲等。这些兵器的造型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与中原的兵器有明显的区别。

众多文物中,最重要的便要数“滇王之印”了。说起它的出土,每一位当年曾参与发掘的考古专家的心情依旧十分激动,当年的情景也仿佛历历在目。

当时的发掘工作已经进展到了6号墓。在这里,专家们陆续发现了一些散落的玉片,显示这座墓的等级较高,随葬品必定十分丰富,因此工作人员变得格外谨慎。

那天天色已晚,工作人员们准备回去吃晚饭,完成了挑土任务的工作人员则坐在路基旁休息,时任云南省博物馆历史组组长的考古专家孙太初在进行着一天的最后收尾工作。这时,一个极为亢奋的声音在6号墓内响起,所有听到的人都浑身哆嗦。

“王印!”这两个字刚从墓内的工作人员口中喊出,一旁的孙太初立即触电般地跳了起来,奔向了6号墓。现场所有人也随之往6号墓聚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太初小心翼翼地从地里将王印取了出来。这枚王印没有用盒子或者锦囊装着,而是就这么赤裸裸地放置在墓穴内。整个王印用纯金打造,虽历经2000多年的时间,但仍保存完好。金印纽铸成蟠蛇的形状,蛇头高高昂起,并略微偏向右侧,双目圆睁,身上的鳞片闪着金光,印文用白文篆书刻成“滇王之印”四字。整个金印重90克,印面边长2.4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

金印刚拿出地面,发掘现场立即一片沸腾。所有熟悉古滇国历史的人都深知它的价值是何其重大。

根据《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即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进入巴蜀消灭了劳深、靡莫两个小国,又进逼古滇国。滇王尝羌举国归附汉朝,汉武帝便在当地设立了益州郡,并铸造了滇王之印赐给尝羌。在滇王之印出土前,人们对这个云南滇池边的神秘古国的了解只限于历史记载的字里行间。而伴随着滇王之印的出土,这个如云雾般缥缈的古老王国终于真真切切的呈现在人们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滇国的建立发轫于公元前300多年,当时的中原大地烽火四起。楚威王为了抗衡日益强盛的秦国,决定派兵征讨西南夷之地,借此扩大楚国的版图。大将庄骄领命出击,一举平定了洱海周围的昆明部落,而后将滇中、滇西、滇东、滇北数千里的土地先后纳入自己麾下。

征服西南的任务完成之后,庄骄准备班师回国。谁知,在庄骄率军横扫西南的时候,秦军也随之而来,将庄骄平定的巴、蜀等地尽数夺取,截断了庄骄班师回国的后路。

万般无奈,庄骄只好率军回撤至滇中,并下令全军入乡随俗,融入当地百姓之中。庄骄的军队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传入了当地,使得当地的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庄骄也众望所归地成为当地的部落之王。随后,庄骄又联合滇池的其他部落建立了国家,登上了国王的宝座。庄骄建立的滇国也是滇中地区的第一个统一的王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为了打通从四川到西域的道路,发兵攻打滇国,滇国便归附了汉朝,汉武帝随即赐给了滇王一枚金印,这便是滇王之印。至此,滇国便纳入汉朝的版图。如今,滇王之印的出土也再次印证了这段历史的存在。石寨山古墓群的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使得人们对滇文明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如今,石寨山滇人古墓即将建立博物馆,我们的子孙后代将能更加直观地感受高原深处那段灿烂的古滇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