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报道,《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两年来,北京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把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全面融入城市治理,将文明理念深度融入市民生活,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2021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首次迈上90分高位,保持了十六连升的良好势头。

人的文明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良好的制度环境对人文明素质有正向的引导作用。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一个公共场所,如果秩序井然,人们往往就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遵规守纪,保持文明行为;如果环境混乱,有些人就会放松了自我要求,随大流破坏规则,变成了不文明的人。因此,必须发挥制度法规的正向规范引领作用,形成崇德向善,讲文明守规则的社会风气。

养成文明习惯,首先需要正面教育引领。通过倡导、激励来激发多数人的文明自觉。此外,由于人们的素质和文明程度参差不齐,柔性劝导、舆论谴责,对于那些厚脸皮的人,对于那些习惯占便宜的人,其实作用有限,文明提醒更是被一些人当成耳旁风。这个时候,法律法规等法治手段有必要出手了,对个别人的不文明行为,必须动真格的,用强制措施来干预,用法律的形式来提高不文明行为的成本。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进入德法共治的新阶段。《条例》倡导九个文明,剑指六大不文明,用法规条例的形式,明确在环境卫生、公共秩序、交通出行等领域的基本行为准则,重点治理随地吐痰、高空抛物、乱堆乱放等不文明行为,并对这些行为设立了罚则,让不文明人因不文明行为而付出代价。此外,还建立文明行为激励回馈制度,依据文明行为记录,完善有关评比表彰、积分落户加分等优惠政策,让文明人因文明而“获利”。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以来,通过对文明行为的进行激赏和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约束惩处,促进引导市民更加自觉自律的践行文明观,倒逼文明习惯的养成。更是为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提供了法治依据,全市各部门在《条例》的基础上,还出台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北京市反食品浪费规定》等不同领域的条例规范,共同构成了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的法治基础,推动市民的文明观念和行为模式持续向好。

文明素养既是对道德观念的恪守,更是出于对法律规则的遵守,文明行为需要道德教化,更需要从规则层面上进行约束管理。让我们共同努力,践行《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