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因御倭而生,而又殒于抗战的土楼。毕其一生,它都在抖擞满身盔甲,忠勇竭力地庇护着乡民,守卫着乡土,即便最终战死,依然铮铮着壮士般威武不屈的铁骨。

而我,也怀着这种景仰的心境,前来拜访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天,我辞别南浦,一路南下。当导航结束,语音提示抵达马坑村的时候,下车孑立公路边的我,却看不到任何村庄的影子。好在路边有家杂货店,热心的店主妹子给我指了道儿,才不至于懵懂漫野里茫然四顾。

这座土楼的残躯,随着岁月流逝,现已隐没在田畴树林修竹间,如果不是笃定它就在这个方向的话,你很容易移目他顾,进而南辕北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沿着乡间小路,我一步步走近它。这一带,农田已变身苗圃,好在眼下入春不久,若是盛夏,茂密的枝叶一旦婆娑起来,怕是会愈加矇眬不定也未可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坑村所在的绥安镇,实际就是漳浦的城关镇,出于近年来众所周知城市化扩张的原因,我对城区周边的土楼遗存大都不抱太大希望。但“一德楼”不同,因为它是闽南建造最早的土楼,并由此而入保,所以我坚信它一定会在,也是我漳浦古楼堡的重点寻访目标之一。

马坑村是一个吴氏族人聚居的村落,元代自莆田打铁巷迁徙而来。数百年间,乡民们过着悠然恬适的农耕生活。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这种波澜不惊的生活被悄然打破,族人吴超金榜题名,得中戊戌科进士。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像春风吹皱一池绿水,惊动四野,誉满乡梓,成为马坑吴氏族人之百年荣耀。

吴超,字华越,号起仁,科第入仕后,累官工部主事、户部郎中、广西参议。“一德楼”,则乃其裔孙毕十八度寒暑心力,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告竣。

建成时,“一德楼”并非一座孤楼,而是由土楼、寨墙、护城河共同构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已不仅仅是一座土楼,而是有了城堡所应具备的几大要素,成为实质上的一座小型城堡

据相关资料记载,名为“一德”的方形土楼之外,距约10米处,原有椭圆形寨墙一周,墙厚1.6米,墙外再有护城河,沟壑以阻,依堑据守,城堡意味十足。可惜,如今这一方区域皆辟为苗圃,寨墙河渠踪迹早已泯然不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造城堡的明朝嘉靖年间,正是倭寇频频犯境杀掠为祸时期,漳浦地处东南沿海,亦成为倭害重灾区。故而,马坑吴氏族人建此城堡,御倭自保的意图显而易见。

土楼主体平面进深27米,展宽26米,近乎正方。墙体下部有两层块石垒砌基础,再上为三合土夯筑,底部墙厚1.3米,向上逐步收分,二层厚1.0米,三层厚0.8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楼门北向,以硕大整料石材砌筑,内外三层,总厚1.45米,平顶。门框层间留有缝隙,于二层有隐埋斜置陶管,用于遇敌火攻时注水灭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门楣浮雕圆形门簪两枚,纹饰流畅优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门楣之上曾悬门额,刻“一德楼”三字,及“嘉靖戊午年季冬吉立”两行年款,现移他处保存。

据载,“一德楼”所用三合土配料极为讲究,盖以壳灰、粗砂、红糖、糯米浆构成。不仅如此,架板填土夯筑过程中,每隔一定尺度,即铺设竹筋一层,类似现代混凝土现浇建筑中的钢筋,以增加夯土的整体强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存残墙,最高处11.4米,有豁有缺,参差不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楼内房屋隔墙厚0.7米,从纵截面上,亦可看出有明显的收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楼内南北两面各隔成5开间,进深6米。其中明间略大于次间、梢间。楼门辟于北面明间。东西两面则各置一间,左右为通道。其中,与南面隔间之间的通道为楼梯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楼高三层,其中一层无窗,二、三层置狭长无棂窄窗,南北两面各置一略大的长方单棂直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点儿看不懂的是,它的窗户设置为何如此吝啬,窄窄的一条,似乎完全不考虑采光因素。加之,楼堡孤悬村外,偏居独处陌野,且施以坚固的沟堑寨墙,种种迹象表明,它似乎更像是一个仅供战时应急的临时防御堡垒。平时,族人在村中安居乐业,一俟寇匪来犯,则迅即移至城堡据守保全。

1943年,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一德楼”毁于日军轰炸,自此废弃,空留夯土高墙,断壁残垣。

转瞬四百六十余年过去,距其殒于敌寇轰炸亦近八十年,“一德楼”仍巍然屹立着,以它或残或缺,峥嵘峭立的不屈筋骨,向世人昭示着猛士不死的精神,应有的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访于2021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