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藏北的广漠草原,到有着“西藏小江南”美誉的林芝……从2012年开始的7年时间里,画家崔晓晓先后8次前往西藏采风,足迹遍布西藏。《吉祥西藏》组画已成为他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为何多次前往西藏?西藏的魅力何在?崔晓晓结合自身经历,向我们讲述西藏独特的艺术魅力。
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基石。一件好作品的诞生,不仅表现在技法上,更凝聚着创作者自身情感的综合体验。
上世纪80年代初,新的美术思潮兴起,涌现出有关西藏题材的美术作品和有关图像资料。从那时起,我开始留意西藏的图文资料的一些信息。西藏独特的地域环境以及这里世居的民族所特有的精神面貌,深深地吸引了我。
2012年4月,我终于第一次来到西藏。
4月的那曲草原,出发时天空晴朗,天空中飘满了各种形态的云朵,初春的草地萌发出嫩嫩的细芽,远处深棕色的牦牛在游动着,在蓝天绿野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举起相机,随手一拍,便是一个画面。汽车行进了一段时间之后,天空布满了乌云,顷刻间,冰雹掺杂着小雪。当汽车行进几公里后又下起了雨。又过了一会儿,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湛蓝色的天空,各种形状的云朵,深棕色的牦牛和白色的羊群,嫩绿色的地面……宛如一幅动人风俗画。汽车行进100多公里的路程,有晴朗的天空、乌云密布的风雪,好像经历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
我在那曲草原写生时,一个藏族小伙子站在我身旁看我作画。他说:“你画的真好看,远处的羊群好像在动!”他叫拉果,这个藏族小伙子一直站在我身边看我把这张画画完。我起身要走的时候,他拉着我说:“中午到我家吃饭吧!”由于我着急赶路,我们互相留了联系方式。第二年春天我又来到西藏,拉果非常热情地邀请我到他家做客。此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我有几幅作品,就是取材于拉果家。
随着与当地牧民朋友交流的深入,我逐渐感受到他们服饰和语言中所体现出的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这些都成为宝贵的灵感源泉。作为美术工作者,看到这种生活画面,发自内心想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此后一直到2018年,我先后8次深入西藏,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我喜欢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在西藏也交了很多藏族朋友,至今我们还保持着联系。雪域高原的千百年历史人文积淀深深地打动着我。去过西藏的人都说:去西藏会上瘾。我多次往返于西藏后,也深刻感受到这一点。
采风中我拍了大量的照片,内容大部分是当地农牧民的日常,并画了一百多幅写生手稿。我把照片和一批速写手稿结合起来,以我的理解,用艺术视角赞美这片土地,讴歌西藏和平解放70多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些成为我的灵感来源,也是我的创作初衷。
在此背景下,《吉祥西藏》组画逐渐形成。《吉祥西藏》这组作品,我使用了多种绘画材料。有油画、木版画、水彩、丙烯和综合材料进行表现。我之所以用多种材料表达这个主题,初衷是使用不同材料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展现出不同的视觉感受。
《吉祥西藏》这组作品大部分是写实题材,但在表现方法上是主观的不是完全写实的。在人物造型上,我有意将人物进行主观的夸张变形,这种夸张变形更能表现出藏民族勤劳勇敢、憨厚善良的生活面貌。人物造型主观处理是源于现实进行主观化。这样做的目的是区别于以往的造型方法,从而使画面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个人主观感受。这组作品取材于现实,但是又从现实中转化成非现实的表现方式。这种表现方式在造型上和色彩上更能贴切民族特征,使画面产生浑厚自然的视觉效果。
春天的春耕节、秋天的收获节和平时的各种节日,西藏的一年四季每个季节我都去过。他们日常生活状态中折射出的深厚人文历史,是宝贵的灵感富矿。我计划,有时间我还会继续走进西藏。(讲述人/崔晓晓 中国西藏网 记者/欧帆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简介:崔晓晓,辽宁沈阳人,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现任辽宁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作品有组画《吉祥西藏》《记忆系列》《集市系列》;石刻《雪域高原》;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等,著有《记忆系列》、《1984—2010创作手稿》,石刻《雪域高原》、《涂墨草堂印辑》和《集市-乡村主题绘画创作与思考》等。
艺术批评家杨卫评:崔晓晓先生从2012年开始多次到西藏写生进行艺术考察,这些作品通过对西藏人民日常生活的挖掘和关照,提炼出一种凝重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也形成了崔晓晓先生独特的表现风格。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