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周末,我在外地学习了两天,半夜才到家,周一早上迷糊着还没醒,小叶子就哭哭啼啼地跑来找我,说不想上学了、不喜欢上学

不想上学是个很宽泛的描述,肯定不是通通不喜欢吧?一定有具体的原因。我一轮轮问下去,她说道,是学数学、英语遇到了困难,再问得细致些,是具体什么内容感到困难啊?这孩子啜泣着:

“555,晚自习突然多了好多作业啊!”

“我乘法口诀背得不好,题目做得好慢!”

“英语也有词不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合着零星陪伴学习时get的信息,我明白了,其实不是整个科目没兴趣,也不是都学不会差了一大截,是她觉得不熟练、做题不快、英语没有马上记住,就开始挫败了——

可是这才刚学啊,不熟练不是很正常嘛……

我懂了,孩子这是给自己设定了很高的标准,明明谁刚开始学没怎么练习的话,都是60、70分的,结果她不知怎么的,就认定100分才是标准,99分了,她都不满意……

传统意义上,孩子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我们需要去鼓励孩子、支持她多一些练习、降低标准、允许自己犯错、慢慢来,但这次我被狠狠戳到了,因为我突然发现,问题并不在孩子这里,而是我。

我一下子就联系到了刚刚结束的咨询师课程,有着上万小时心理咨询经验的前辈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完美主义的妈妈,容易培养出‘辍学’的孩子。

啊,如果我自认为对小叶子并没有什么高要求、学校的整体环境也挺轻松友好的,那孩子对自己的这种“高标准严要求”,是从哪来的呢?又像谁呢?

呃……是我是我,还是我呀!!!

这些年我经常在文章里提到“允许”,其实是我渴望被同样对待:生活不易、谁都别给谁添堵,咱都舒舒服服简简单单轻轻松松的,不好吗?

我以前以为是外部环境的“卷”,造成我内在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比如写文章、管理团队、心理学成长学习,我都非常严谨认真,很少犯错,觉得做好自己眼前这摊事儿,于己于人都是起码的尊重,也是负责任的体现。

但我慢慢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这样,觉得100分才是标准,有些时候做到80分的确够了,但我很容易较真儿做到100、100+,这带来了一些好处,却也时常让我感到很累。

而更要命的是,有一天我发现,现在已经根本没有人在要求我,不允许我自己放低标准、轻松一些的人,其实是我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分模式的形成,有一些是无意识的,受到父母、家族、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一些是来自我个人的体验:

比如我小时候做得不够好、标准不够高的时候,有过不被接纳抱持的体验;我也会通过“优秀”、“负责”,去避免一些冲突批评,然后时间长了,自己都觉知不出来了,早已习惯如此。

可其实这是一份伤痛来着,反反复复对“休息”、“躺平”、“不负责任”和“”出逃”的渴望,其实就是我内在的召唤,想要无条件地善待我自己;

当我没能做到、或是压抑着这部分的时候,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也会提醒着我

你需要去面对自己的这部分,不然这份伤痛和模式,就会被孩子无意识地继承,又或者我自以为对孩子没啥高要求,其实高标准已经在那摆着了,因为我会觉得“做得好”,是理所当然的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尽管小叶子这次说不想上学,好像只是一次偶然事件,后来我们聊了一上午、释放了情绪,她觉得好多了又开开心心上学去,但我对早期的这种“厌学”信号,是很敏感的:

身边已经有太多朋友、同学的孩子,以及太多青少年厌学、抑郁、自伤的咨询案例,都是在更小的时候就冒出了情绪苗头,但没有得到及时友善地对待和疏导。

甚至2017年齐凯教授在一篇《大学生自杀相关行为与不同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的论文里还提到,父母为教师、医务人员、公务员这3类职业的大学生自杀率最高。

为什么父母越有知识、工作越体面,孩子越会走向极端?

一个可能的因素就是,这些职业背后本身就意味着较高的学历、社会地位、知识层次,所以无形当中,这些父母对自己培养下一代的期待和标准,也不会低

当局者迷,其实,能觉察到自我要求很高,已经很不易;能看到孩子模式背后隐藏的家庭系统模式的,更是少之又少。

我后来想了想,我自己对我工作、学习、关系连接的品质要求挺高的,相比之下生活琐事那些,我就算是个糊涂蛋吧,家里乱点脏点啥的,我都无所谓;

可我家好几口人呢,生活里我邋遢、无所谓的小事儿,我老公整得挺明白的(他同时对自己工作也很严谨);我家还有个对做饭、厨房卫生、公共道德要求很高的爷爷,以及对家居收纳整理要求很高的奶奶……

他们虽然主要都是自律、没有卷其他人,但自我要求高,会不会也去不经意地说说孩子呢,“你得准时呀”、“你的书玩具看完要收好呀”……

这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的,妈耶合一起吓死个人,就是哪方面都有个做得特别好的“范本”,难怪孩子也那么想要做到“特别好”,刚好体现在学习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觉得吧,对自己有要求不是坏事,只是需要一点点“灵活”,在生活里,如果看到孩子确实某方面有些“完美主义”,我们也不是要去直接纠正,而是潜移默化地,让自己去成为、示范什么叫做“可以松动”、“可以犯错”、“欢迎犯错”。

特别好玩,我不是说我周日上完课、半夜才到家嘛,其实可以早一些的,可能是我那天上课觉察到自己的“完美主义”模式后、脑海一直萦绕着“难得糊涂”这几个字、然后被我的潜意识听到了——

破天荒头一回,我在去往高铁的路上,下单了一张票,进站时才发现,我把方向买反了

等我再想换票时,已经只有3个小时后、深夜的班次了,而且只剩下了好几倍价格的商务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给小叶子讲了我的这个经历,说妈妈是个糊涂蛋商务座的“奇遇”:

没坐过商务座啊,进去又走错了,进了一等座,然后发现号码找不到……原来商务座是个“小单间”,还有红色软皮沙发、靠垫,还会赠送饮料和零食……乘务员推车过来的时候,我差点以为是售卖想惯性地回绝……

“哈哈哈好囧啊,你看,虽然是犯了错误,但要不是犯错误,就没有这些好玩的事情了是不是。”

“哈哈哈,太好玩了”,小叶子一边听得嘻嘻哈哈,一边咔咔咔吃着我从“商务座”带回家的“零食早餐”,心情好了大半。

那天她上午也没有去上学,我们又聊了挺多,把在学校憋着的眼泪都表达出来,包括如何看待挫败、做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午她开开心心去上学了,晚上我接她,问起“早上哭过后,再上学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呀?”

小叶子非常兴奋,“哭过了的感觉就是,在学校一丁丁丁点儿都不想哭!~~~”

“是呢,哈哈,我也喜欢定期哭一哭,好释放呀~那同学老师有没有问你为什么上午没来呀?”

“有啊,好多人问我呢,我说我早上想哭了,就请假了一上午。”

“哈哈哈哈哈,你好可爱。”

我们就这样,一路嘻嘻哈哈聊着天、走回了家。

我想,

再没有更好的礼物,是父母通过自己做,去传递我们也想要孩子做到的;

也再没有更好的礼物,是孩子肯给我们机会,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邀请我们的支持与帮助。

我从来不觉得孩子的成长可以一帆风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只有阳光,没有阴影:此处被压抑的、他处也会被唤醒;我们以为自己的伤痛就那么点,其实只是更多冰山下的部分被隐藏起来还没有被意识到、没有准备好去触碰、疗愈罢了——

所以重要的不是一直要多么多么正向阳光,而是我们愿意对自己诚实、对自己的情绪诚实、对自己的完整诚实

愿更多孩子、更多曾经是孩子的我们,都可以被越来越多的完整拥抱,有一天我们会知道,完整,是生命里多么大的能量和祝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吉吉。微信公众号「慢成长」联合创始人,二宝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愿与娃一起慢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