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事件概述

10月29日晚,韩国首尔梨泰院因万圣节聚集活动发生严重踩踏事故。首尔市警察厅11月1日宣布,随着两名重伤者离世,踩踏事故遇难人数已增至156人,包括101名女性和55名男性。遇难者中包括20多名外籍人士,其中包括4名中国公民。10月31日,近500名韩国政府官员、警察、国家法医院专家和搜证人员云集梨泰院商圈。下午,调查本部部长南九俊对外公布了当日调查进展:调查人员已问询数十位目击证人,并查看了超过50份现场监控录像。但由于目击者陈述不一,目前尚无法确认人群在汉密尔顿酒店旁的小巷聚集的原因。对于场所管理者、“推搡他人”的市民以及阻止逃难人群进酒吧的安保等相关责任方,调查都在进行,但还没有确认刑事指控的具体案例。梨泰院踩踏事件也是自 2014 年“世越”号客轮发生沉没事故以来,韩国最为严重的公共安全事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梨泰院事故现场

02

风险分析

韩国警方透露,踩踏事故发生在梨泰院洞中心汉密尔顿酒店旁一条狭窄的小巷内。这条小巷是一个长约45米、宽约3.2米的斜坡。发生踩踏事故的地方是其中大约长5.7米的一段,当时这个约18平方米的空间里有300多人。其实早在28日,就有市民在社交媒体上称当晚在梨泰院地区有人被推倒,所幸人群停止移动,未造成伤亡,但这未能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同时,有韩媒指出,梨泰院过去举办万圣节派对当局会派出800名巡警,今年只派出了200名。据韩媒报道,很多人开始批评首尔市政府和龙山区厅没有提前针对事故做好预警和应对措施。首尔市政府方面10月30日承认,“对于万圣节活动,市政府并没有制定特别对策方案。”龙山区召开了相关会议,却未涉及人群聚集的安全管理。梨泰院踩踏事故发生后,在国内网络平台上引发了广泛关注。绝大多数相关评论表达了对事故的震惊和哀悼;部分网民认为韩国警方现场处置能力欠缺,也有部分人表达了对国内可能发生类似事故的担忧。根据上述情况,现进行如下风险分析。

(一)警惕媒体过度宣传报道梨泰院事故,引起网民反感;梨泰院事故发生后,引发国内大肆报道,但部分网民认为,时值国内郑州、内蒙多地爆发疫情,却未获得相应的关注度,媒体所作所为无疑“欲盖弥彰”。

(二)警惕别有用心人士翻炒国内类似踩踏事故,形成舆论倒灌。例如,上海外滩曾于2014年12月31日发生过踩踏事故,武警战士手拉手组成的人墙确实强化了红绿灯的效果,阻隔了人群,限制了人流量,树立了大国的良好形象。但现今却有部分境外自媒体开始炒作国内相关措施的不合理性,意图对此进行抹黑。

(三)警惕部分网民“指桑骂槐”,用韩国政府事后的处理方式映射国内相关事件的处理方式。首尔市市长吴世勋则在11月1日就梨泰院踩踏事故向市民道歉。同日,韩国内政安全部长官李相民向韩国民众公开致歉。他表示,“作为负责国民安全的部门长官,我想借此机会向公众表示诚挚的歉意。”部分网友将韩国官员的道歉态度对比国内某些事件的部分地方官员,进行“高级黑”。

03

事件警示

21世纪以来,随着各国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活动的日渐丰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踩踏事件。例如2001年7月21日,日本兵库县明石市的大藏海岸举行花火大会,造成11人死亡,183人受伤。2014年12月31日晚上,上海黄浦区外滩的人流量突破了100万,远远超过30万的人流量上限,导致踩踏事故的发生,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踩踏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造成,梨泰院踩踏事件发生后的救援活动,亦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一到节假日以及旅游旺季,部分地区容易造成聚集现象,如果现场未对人流进行有效监控以及疏导,便容易造成类似的踩踏事件发生。

04

舆情建议

(一)做好多人员、高密度集体性活动的预防、监测、监督等工作,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已成为大型城市建设需要深思的议题。值得注意的是,公共安全问题关涉生命安全,需齐抓共管,做好前瞻性预案,评估预测好活动风险显得尤为重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同时做好相关的事件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风险防范意识。万一踩踏等事件发生,力求群众有自保的能力,避免形成更广泛的伤害。

(二)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减少应对灾难的滞后性,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响应至关重要。通过经常性的培训演练,做到平时常备不懈、遇事迅速处置,确保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同时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社会各方面必定给予高度关注。如果权威信息缺乏、虚假信息泛滥,就会对应急处置工作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需要强化舆论引导能力,通过和媒体合作的方式,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公布、澄清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