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抒《人间逍遥游》:庄子的人生选择与这个时代

庄子,这个距我们今天这个时代2400年的人,他的人生态度,对于整个华夏民族的影响,可谓源远流长。

看到这本关于庄子的《人间逍遥游》时,我是欣喜而敬畏的,除了对先哲的仰慕,更有对其充满着生命飘逸、舒服状态的向往……

书封皮是充满中国国画意向的庄子,宽袍阔袖,在天地间,乘一叶扁舟,迎风而立,逍遥自在……

庄子已在千年以前,为我们指出了“逍遥而游”的状态,引千百年来的人们无数向往,继往开来地探寻自己所处时代的逍遥之道。

那么,处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时代的我们,又应该怎么理解庄子的思想?又如何去达到自己的“逍遥”状态呢?

由 出版社出版,北大毕业的学者陈可抒著述的《庄子:人间逍遥游》一书,给了我们很多注解和启迪。

陈可抒以《庄子,内篇》为底本,对庄子的人生态度从思想、文化、艺术、人生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这种解读,对于今天的我们,我认为有很大的思想启迪意义。

陈可抒,作为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青年作家和古典文化学者,他在古典文化和诗词方面

他是怎么解读的呢?

陈可抒首先从庄子行文的逻辑出发,用“体、用、辩”三位一体的逻辑梳理方式,逐篇分析了庄子内七篇的行文逻辑思辨方式 ,以及每篇要表达的核心思想,通过对比列表的方式,让读者从中看到,现代人可以从中理解出庄子的思想精髓,以及对自己的思想帮助。

让我们来看看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的人生态度 ,就是以“我”为主,“尊崇自然,顺其心然、和于心然,不与世俗有同,隐逸于心灵,隐逸于天地间。”

庄子是贵族之后,但到了他这一代,便成了贫民,但他也有知识!

按照百度的介绍,他25岁时与年轻的惠施相遇,从此成为知心朋友,后来惠施到魏国当了大官,29岁的庄子也在宋国当了一个管漆园的小官,楚威王听人说他很有才干,想聘请他为相国,庄子拒绝了。

不到一年,庄子辞去了漆园吏这份工作,回家种田。

庄子35岁时,曾经出现在魏国的朝堂上,有人猜是没有官职的官员。但是在他36岁的时候,就出去南游。

在他47岁那年,庄子和好朋友惠子在宋国有一次著名的“濠梁之辩”;又过了十年,庄子之妻去世,庄子鼓鼓而歌,和惠子有一次“人故有情”与“无情”之辩;又过了一年,庄子与惠施辩对五家是非。

庄子59岁那年,好朋友惠子去世,从此,庄子再也不提任何知见……

那么,现代人如何获得逍遥?

有大知,方可有大逍遥!

从陈可抒在庄子《内七篇》理出来的思想来看,这个时代能获得和感受到的庄子思想主要是以下几点:

1.《逍遥游》:想要大逍遥,就要要有大认知、大智慧。(第一步,分清物和我)

2.《齐物论》:分清物我,以我为主,才能不消磨生命。

3.《养生主》: 以我为主,以天厚之心入有间主世,才能自如。

4.《人间世》:如何对待世间之事?人世间很难,但人人都难,如何解决这些困惑?

答案就是遵从内心去做事,明白自己面对的所有的困难,主要在于自己内心怎么去对待,而不是这件事有多难办!

5.《德充符》:如何对待符命 ? 命运的事,在心不在命,要以追求智慧为根本。

6.《大宗师》:如何成为真人? 要知天、知人。我理解要知天道,了解人性。

7,《应帝王》:什么是帝王之道? 不束缚人性,不非人。

陈可抒的这本《人间逍遥游》,我还没完读完,但在他的指引和解读下,我自己还是收获颇丰,由此,会再进一步深入理解庄子思想。

因为,能在人间逍遥一游,也是我终此一生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