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吴先生,61岁。患者说自己四肢冰凉已有七八年了,中间经过很多治疗,但是就是不见好转。当时诊见患者舌红苔黄腻,脉弦细。经望诊及问诊得知患者神疲乏力,形寒怕冷,夜寐欠安,口干喜饮,夜尿频多。
综合以上判断,认为患者是虚劳。证属枢机不畅,外寒内热,营卫失调。治宜疏调气机,清宣郁热,调和营卫。于是给以如下方药:柴胡,黄芩、党参、桂枝、生栀子、淡豆豉,半夏,炒白芍,炙甘草,红枣,煅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等。七付药,水煎服,早中晚各一服,日一付。
患者服完药后第二次来诊时说口干、小便好转,形寒怕冷,神疲乏力,大便调,舌红苔薄,脉弦细。上方减去生栀子、淡豆豉,又七付。复诊时口干而燥已愈,形寒怕冷、小便偏多仍存,舌红苔薄,脉细数。思患者内热已解,现以脾肾阳虚为主导证型,故治疗改用补益脾肾,通阳化气。处方:巴戟天、菟丝子、仙灵脾、补骨脂,黄芪、山药、熟地黄、淮小麦,杜仲、陈皮,以上方加减调理1个月余,肢体冰凉愈,症状均平。
外寒内热是中医上的专有名词,也就是表寒里热的意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医书《伤寒论》中。《伤寒论》对内热外寒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外假寒而内真热,另一种是指表寒未解,里热已盛。表寒的人通常会有恶寒但是不出汗的现象,而里热的症状就更多了,表现为心烦、口苦等。健康人的体质应该是阴平阳秘的,头发乌黑、舌头淡红、精神良好。那么,内热外寒的症状感冒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来介绍内热外寒感冒的表现和内热外寒体质的调理方法。
内热外寒感冒的症状。内热外寒感冒也叫做寒包火,是指患者的风热感冒还没有痊愈,但是又感染了风寒的情况。这种感冒类型比较常见,通常是经常饮食不当导致的。患者平时喜欢吃高热量的食物,导致营养不均衡,体质就会偏热,有内火,这个时候如果感染风寒,就容易导致内热郁滞。如果外寒风寒治疗不当,也会导致郁热内生。
内热外寒体质调理方法。要改善内热外寒体质,最重要的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要早睡早起,保持科学的饮食结构。患者可以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要泡到脚发红时才有效。患者平时可以生吃大葱,与豆腐拌着吃,能够预防感冒。每天早晚用盐水漱口,能清除口腔内的病菌,盐水最好冲洗到咽部。
内热外寒的症状感冒的主要表现和内热外寒体质的调理方法。内热外寒体质的人非常容易感冒,尤其是入冬的时候。要改善内热外寒体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要长期熬夜,要保持清淡的饮食,多吃蒸食食品,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要多锻炼身体。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
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二、热证
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
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见数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