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鸢是近来异军突起的一个APP,这个APP着眼于彻底打通了本地生活和线上社交的区隔,把线下的商家和线上消费者进一步拉近距离。

这个APP+直播的,类似抖音快手的软件,但这两者内部产品逻辑完全不同。

纸鸢的功能大概分为以下几块。

商家拥有更多的展示窗口,可以通过文字、短视频,甚至是直播,最大限度的展示自己的经营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户可以通过更丰富更多元的方式,一目了然地了解自己在选择的商家。

每个商家页面都有下单链接,用户产生兴趣的第一秒就可以直接完成下单。

APP有各类榜单,将高质量的商家实时反馈给用户。

具备十分强的社交属性,APP里面就可以交朋友,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都可以交朋友,甚至具备社交兼职平台的属性。

从上面这几点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纸鸢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娱乐类短视频APP,而是一款精准抓住商家“售卖需求”和消费者“消费选择需求”的APP。

事实上,从我们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需求和消费者需求的链接”就一直是刚需,我们现阶段对于这种刚需的开发,是分三个层次的。

第一个层次,定位为娱乐、社交的平台,被天然存在的商业需求自然渗透进来。

以微信为代表,微信是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熟悉的朋友可能会知道微信诞生没多久微商就也跟着诞生了,包括后面的代购也好,商家、公司的员工被要求发的宣传也好,都是“天然存在的商业宣发需求渗透进娱乐、社交平台”的例子。

再包括抖音和b站,他们的定位是视频类娱乐APP,然而照样有很多探店、种草这样的宣发类商业需求渗透进来。

——移动互联网时期,商业和社交、娱乐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无数的人在思考着无数个平台的盈利模式,各类广告形式五花八门,几乎任何平台最后都逃不过广告、带货、探店、种草的宿命,很多APP刚一问世,这个平台的商业盈利模式也随之而来。

但这就产生了一个最大的问题、也是先天性的问题。

——绝大多数APP从一开始被开发出来,就不是为了商业而诞生的,他们的产品逻辑、模块设置,都是为了他们本来的用户场景而服务的,并不是用来卖货的。

所以这类APP的局限性就已经很清楚了,他们对于商业需求的支持和实现是非常有限的,还处于一种很原始的合作状态。

第二个层次,专门的商业类、种草类平台。

以美团、大众点评和饿了么、小红书为例的吃喝玩乐平台+种草类平台,这类平台的确是专门的生活类商业APP,但它们各自也存在着一些先天的不足。

以美团为例,美团是诞生于上一个十年的产物,整个APP还带着上一个十年的局限性,比如90%的展示仅仅是一些图片和点评,虽然有很多用户需要的关键信息,但提供的信息不够鲜活,很难感受到店铺“有血有肉”的一面。而小红书则是纯种草平台,完全没有售卖入口和购买渠道,消费者对某个项目中意之后,还要去其他平台再搜再下单——这个数字注定无法统计,但这个时间和空间上的鸿沟,一定导致相当一部分订单的流失。

而纸鸢要链接需求就是“本地生活的渗透率”。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仅互联网本地生活服务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6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5.1%。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达4万亿元。但目前,本地生活的整体线上渗透率仅为10%。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往往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凡是产生需求的地方一定会被第一时间开发殆尽,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至少从数据来看,现阶段挖掘得远远不够。

换言之,这是一片大蓝海。

事实上,本地生活领域已经被开发过很多轮,美团、大众点评、携程、去哪儿、百度糯米等等,十年前就都曾试图开发这块沃土,但由于技术所限,当年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任你想象力再丰富,没有电的时代,你也是不能把书拍成电影的。

所以纸鸢其实是新时代的产物了,抛开实现层面单从理念来看,它对于旧时代的APP是降维打击的,这种降维打击就好像大悦城之于传统商场,50年代的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开商场还可以这么玩。

这种降维打击恐怕会体现得非常明显,现阶段,手机用户很容易被短视频类、互动类、社区交往类信息吸引,而这些恰恰是纸鸢这种APP具备的。很多传统APP贴很多钱留存不住的用户,获得不了的时长,开发不出来的社交热度,有可能自然而然就被这种新模式实现出来。

比如说,这类用户想去吃饭,准备选择一个饭店,打开纸鸢之后,第一时间看到的可能会是直播,他可以直接看到热气腾腾的包子出锅上桌,听到大师傅在厨房里唰唰抖勺的声音,看到客人围坐在火锅或者烤鱼面前伴着咕噜噜的声音下筷子,这种直观的感官刺激,不是干巴巴的图片能比的。

而且,通过纸鸢,你可能能和饭店的店家、或者饭店吃饭的顾客成为朋友,也有可能在评论区聊起来,和新认识的朋友参与平台活动,一起去拔草探店,等等。这是对于线下社区生活的进一步探索与链接。

而对于商家而言,纸鸢的很多功能也极其友好和公正。

首先,曝光的方式多元,这不用讲。

其次,有直接的购买入口,能够直接下单。

最后,更重要的则是“公平”,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重视服务质量的商家反而在市场竞争中更能取得优势——这意味着他们能把更多的资源分配在营销层面。而真正能被消费者认可的商家却苦于宣传渠道缺失,门庭冷落,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状,一直存在却一直未得到解决。

而纸鸢注意到了这一矛盾点,它们的流量更倾斜于质量而非流量,丰富的曝光方式也能在相当程度上展示“硬实力”和“真本事”。

而通过以上更为“真实”“直观”的互动,商家就能以更加鲜活的形象展示在消费者面前,进而培养一些“铁粉”,让自己的私域流量越攒越多,迎来更为稳定的复购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