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会立刻跳起来”——兼具柔软和回弹力。
作为一个广东人,行走江湖必须具备三样“武器”:短裤、拖鞋和T恤。在这三样中,拖鞋的使用频率是最高且适用场景最为广泛的。
成为广东人第一步,就得先买双拖鞋,佳佳在购物平台上逛一圈,发现TOP销量榜上的拖鞋很多都带着“踩屎感”这个看起来有点味道的字眼。
看到这个词,不少人第一反应一定是好奇,“踩屎感”究竟是什么感觉?第二反应则是会想到发明这个词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佳佳也好奇)
“踩屎感”究竟是什么?
传闻中“踩屎感”一词最初是在跑鞋圈诞生的,指的就是“踩到的时候觉得软软的,看清踩到的是什么
不得不说这个词确实用得微妙,让人在无形的脑补之中感受到了产品“柔软到陷入”的穿着感。
同时,这词语直白、但画面感极强,带上“屎”这特别的字眼,在一溜烟“舒适”“柔软”的广告词中颇为突出,很容易抓住消费者的视觉点。
“软软的、松松的”“踩上去一整天的劳累都没了”形象又引人想象的广告词一出,不少人被拿捏住了。
在某电商平台上,不少带着“踩屎感”字眼的商品拖鞋,销量都超过了10w+,惊人的销量自然让许多商家羡慕不已,“踩屎感”开始在各大鞋类当中走红,甚至一度出圈。
不少知名品牌也屈服于“踩屎感”的热度,会在商品的详情介绍中带上该字眼,或者直接在海报上给它一席之地。
打开小红书随便搜一搜,才发现除了拖鞋和运动鞋,不少松糕鞋、厚底鞋,就连增高鞋垫和袜子也开始带着“踩屎感”的标签,和脚有关的产品似乎都逃不掉被捆绑。
甚至于有不少商家看到了“踩屎感”爆红后的巨大利益,衍生出“摸屎感”等更加打眼的广告文案。(真的大可不必)
于是乎我们看见铺天盖地的“×屎感”,好像没有抓人眼球、足够劲爆的字眼,商品就卖不出去。不少网友在平台上纷纷吐槽道:“我只是想找一双正常的拖鞋,‘踩屎感’能不能放过我。”
在愈演愈烈的营销下,商家们逐渐将“踩屎感”和“软”画上了等号,将越厚越软的鞋底称之为升级版,打着“更舒适解压”的字眼宣传,在广告动图里,更是恨不得将整个鞋都扭成一个麻花。
▲图源网络
但是,鞋底真的是越软就越好吗?踩着轻飘飘软绵绵的鞋子,真就健康吗?
“踩屎感”真的好吗?
“一开始踩上去确实感觉软糯糯的,走起来还挺舒服,但是穿了一段时间后,反而感觉越穿越累。”跟风也买了“踩屎感”拖鞋的小云如是说。
柔软的鞋底确实能带来暂时的舒适感受,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健康隐患,这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
要想明白此中的利弊,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脚部的足弓,它由多块骨骼与关节组成,在足内肌、足外肌、韧带及筋膜的支撑下,共同维持形成的“拱桥”,相当于人体脚上自带的缓震系统,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冲行走、跑跳时造成的冲击力。
但研究表明,人在正常行走时,足部需承受人体2~3倍体重的负荷,在跑步时需承受人体5倍左右体重的负荷,足弓的负担着实不轻。[1]
如果此时还穿着过软的鞋,对脚的支撑不足,足弓的部位只会又酸又痛。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就造成足弓塌陷,成为“扁平足”。
▲图源央视《健康之路》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足弓的塌陷,甚至可能还会影响到腿部、膝关节、腰椎等部位。
除此之外,就像踩在软软的棉花上很难站稳一样,太软的鞋底会削弱我们对足底的控制力,鞋底过软还会增大崴脚、扭脚的风险。
可见,“鞋底越软越好”这个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更甚者可以说是部分商家为了销量打出的无良营销噱头,导致不少人陷入认知误区。
一双合适的鞋,其实只需要简单地满足两个条件:能给双脚提供支撑力和缓震。
根据央视节目《健康之路》的介绍,要挑选一双合适的鞋子,首先要确定足弓的类型,这可以通过在地上留下的脚印来判断。
▲图源央视《健康之路》
如果是高弓足,因为接触地面的面积较小,甚至悬空,缓震的效果会相应减少,此时就要着重选择缓震功能效果更好的鞋子。
反之,如果是低弓足或是扁平足,则应该着重选择支撑性较好的鞋子,加强对脚底中部的支撑。
不少人在穿着“踩屎鞋”的过程中感觉到不舒服,下意识以为是自己走路姿势错误或是体力不支等,未曾想过其实问题就出在鞋子上。
有数据显示,在成年人的脚病起因中,穿鞋不当就占据了64%,运动损伤反而只占了5%。
▲图源央视《健康之路》
一双鞋子,为的就是保护我们的双脚,别反而让脚去迁就鞋子。
任凭商家说得再天花乱坠、花里胡哨,都不要盲目跟风购买,也不要因为追捧新奇的概念而忽略了鞋的本质。
毕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双适合自己的鞋子也很重要。
*参考资料
[1]高敏,张一帆,洪成雨.不同运动状态下人体足底压力分布及分析[J].服装学报,2019,4(04):301-304.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