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蕴藏着全球78%的淡水资源,对调节地球气温、全球热平衡和水平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为阻止冰川融化,除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温室效应外,科学家们也开始从冰川本身入手。2020年8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团队给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达古冰川盖上了一层500平方米的“被子”,试验用人工手段减缓冰川消融。

这个试验所使用的技术有一个专业名词——应用太阳辐射管理(SRM),指通过人工干预方法,减少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从而给地球降温。达古冰川“盖被子”试验对于应对全球变暖、缓解冰川消融有很好的示范效应。

达古冰川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该冰川属于海洋性冰川,受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较大,当地降雨较多。与大陆性冰川相比,海洋性冰川累积或者消融的速度非常快,冰川运动相对频繁,冰川消退速度更快。达古冰川共有现代山地冰川19条,最为集中的区域在三达古源头,共13条。研究人员做实验的区域位于当前其已开发的17号冰川,该冰川呈月牙形,面积仅为0.17平方公里。在夏季消融区,17号冰川会分裂成3块。科研人员选择在面积最大的一块冰川上开展盖“被子”实验。

2021年10月15日,研究团队前往达古17号冰川进行考察。考察结果发现,经过一年时间,“盖被子”区域的冰体消融速度明显降低,与未覆盖区域的冰体相比,能减缓冰川消融厚度达1.5米。

达古冰川管理局与南京大学合作,开始试验新型辐射制冷材料,“盖被子”工作升级到了“2.0”版本。新型辐射制冷技术材料拥有98%以上的太阳光反射率与90%以上的中红外发射率,同时具有耐磨损、厚度可控等特点,足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与传统的冰川保护材料“土工织布”相比,该材料具有全天候的主动制冷能力,日间降温达5℃以上,夜间降温达7℃以上。材料表面高度疏水,不易受污染,不会与冰面粘连,易于回收。此外,材料的形式多变,可根据现场具体施工要求定制。

从目前来看,给冰川“盖被子”的做法可以推广到我国西部交通方便、比较容易到达的冰川。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