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环水绕、形势绵亘;龙吟虎踞,蓄势待发……一座高岗,为何称“龙岗”

卧龙岗历史人文环境探析

南阳师范学院历史学院教授 柳玉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卧龙岗形势图

“蟠伏崇岗,西接太行之脉;虹飞素练,南归江汉之源。”这是清代康熙年间南阳知府罗景对南阳卧龙岗地势的描述。罗景,字星瞻,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冬至五十二年(1713年)任南阳知府。其间,他主持对武侯祠进行了全面维修,恢复卧龙岗十景,编辑了《卧龙岗志》两卷。

罗景学富五车,深谙古代堪舆之学,主持对武侯祠大修期间,曾多次考察卧龙岗山川大势,莫不流连忘返,惊叹于卧龙岗“山环水绕、形势绵亘”,是古人眼中闻名于世的“风水宝地”。这里结合古人眼中的传统环境选择理论,重新审视卧龙岗的山川形势,一幅壮美的画卷徐徐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侯祠

 大环境

山川形势,势如“卧龙”

研究和探讨卧龙岗的周围环境,不能不涉及中国古代的风水问题,因为作为一门环境选择的学问,从战国开始,在《易经》和阴阳思想的影响下,经历了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虽然,其中有不少封建迷信的成分,但是,当我们剥去它封建迷信的面纱,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却发现它是一门环境选择的学问,其根本的目标是追求人生发展的生产生活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包含道家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即以自然为本,选择合适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著名学者杨子荣认为:“风水作为一种环境观,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古代民居、村落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各种聚落的选址、朝向、空间结构及景观构成等,均有独特的环境意象和深刻的人文含义。古老的中国风水富含合理的成分,其中既包含着丰富的实用价值,也蕴含着浓厚的审美情趣。”

那么,从景观学的角度来看,卧龙岗周围的山川形势,其北有古人认为的“靠山”,其“龙脉”气势来源于伏牛山主峰。伏牛山为秦岭东段支脉,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400公里,宽40~70公里,海拔约1000米,因形如卧牛故名。是豫西南地区的最高山峰,其规模巨大,山势高峻雄伟。伏牛山西起洛阳嵩县,经西峡、内乡、镇平、南召,群山相接,气势磅礴。过南召经鸭河口水库则山势渐缓,至方城与叶县保安之间则骤然而断失。因此,伏牛山群峰竞秀的气势符合古代传统环境选择理论的“山脉从云中来,从云中止”的“龙脉”特征,成为南阳卧龙岗风水的主山或靠山。按照卧龙岗的走向来看,其“龙脉”(古人的理念)当发轫于伏牛山东南段南召境内的玉皇顶,这里群峰竞秀、山势陡峻挺拔,气势卓尔不凡,八百里伏牛山群山苍莽,钟灵毓秀尽汇于此,龙吟虎踞,蓄势待发。

自伏牛山向南沿卧龙岗方向,则为南阳盆地的一片沃野。南部敞开,白河环绕,水口紧凑。而在伏牛山和白河回环之间,九架孤山耸立,布列重案,在古代堪舆学里认为这形成“龙脉”接引环拱护卫之势:前以紫山、丰山居中,左有隐山,右有遮山;向南左有黄山,右有塔子山,形成第二重案,为案山;然后再向南左有独山,右有磨山、羊山相拱,形成第三重案,为峙山。如果把九架孤山三列山峰横向连线的中心点相连,则其由北至南的中心连线恰与卧龙岗的走向一致。故此,可以说此三列山峰与伏牛山的“龙脉”层层环护,互为呼应,形成向卧龙岗武侯祠方位延伸传递之势。由此,可以看出,南阳卧龙岗北起紫山,蜿蜒近20公里,至白河而骤落,势若卧龙,在岗巅形成了一个背山面水、发脉耸峙、负阴向阳,环抱有情、行局合理的“宝地”,故被古代的民间及后来的官方称为“卧龙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草庐

 小环境

安定祥瑞,形成“圣地”

按照我国古代传统环境选择理论,古人认为一个理想的“风水宝地”,不仅要有“势”,还要能“聚气”,否则,“龙脉”自远山而来,即使气势磅礴,也会一泻千里。从形式上来说,理想的风水环境是一个三面环山,水口紧缩,中间微凹,山水相伴,朝抱有情的较为完整的微观地理单元。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位于卧龙岗东南部的龙岗之巅,北靠紫山、丰山,西毗卧龙岗脊,东部区域为卧龙岗延伸至读书台区域的高台所环抱,中间卧龙潭至清风楼、地动仪区域凹下,向东南读书台和龙角塔区域的高岗相互对峙,面向白河开口紧缩,形成一个藏风聚气的微观地理单元,将伏牛山奔涌而来的“龙脉”在这里集聚,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绝佳之地。

从环境和气候的角度来考察,古人这种藏风聚气的环境选择理论与我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及风向特点密切相关:我国处在北半球,北方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常年盛行的主导风向是偏北风和偏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温暖湿润、和风拂煦,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凛冽刺骨。因此,建筑和生活避开偏北风便成为古人普遍重视的问题。在建筑选址和朝向上避开偏北风、面向西南风便成为古人心目中挡风聚气的环境选择,形成一个以抵挡偏北风为主要目的,东、北、西三面为群山环抱,南面地形稍稍敞开的理想的居住环境模式。而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所处位置正是北、东、西三面冈峦起伏,南部水口紧缩的藏风环境,成为一个山岗依依,流水弯弯,岗岭回环,草茂林盛的生气之地。

从得水上来说,水是生命之本,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水,优美自然环境的组成也离不开水。如《管子·水地篇》中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宅经》中认为住宅所处的环境应该是“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由此可知,古人认为水对于大地的重要性。

《管氏地理指蒙》中说:“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山为实气,水为虚气。土逾高,其气愈厚。水逾深,其气逾大。”《发微论》中则进一步指出:“气随土而起,故脉行必有脊。气随水而比,故送脉必有水。”可见,水与气相伴而行,水与气脉密切相关。

卧龙岗武侯祠之得水,与“靠山”的重案相呼应,也由远及近分为三个层次。外围的水来自白河,被称为南阳的母亲河,其发源于伏牛山玉皇顶东麓,自北向南至南阳城东则折向西呈半环形,再向西南流经襄阳注入汉水。从白河流经南阳城25公里的河流形势来看,正好在卧龙岗去势的方向形成回环的“吉地”。白河向北,武侯祠东为梅溪河和三里河,两河均源于卧龙岗北的紫山,穿南阳城自北向南斗折蛇行,在三顾桥处交汇,向南蜿蜒而去,注入白河。而卧龙岗武侯祠本身也有两条河流环绕,前为孟阳溪,源于上岗,由北折向东,经武侯祠山门前仙人桥下缓缓流过。武侯祠后一条未名河,源于兰庄,从武侯祠后由西向东再折向南与武侯祠前的孟阳溪相交,注入三里河,使武侯祠形成“二龙环抱”之势。并且在武侯祠左前方,卧龙潭一泓碧水更使其得水而运,上下卧龙潭犹如一双翅膀,形成朱雀翱翔之势,使武侯祠成为一个典型的“四神地”。

从地理环境评价来说,一个“宝地”应该是一定地域内综合地理自然要素相互协调的表现,包括特定的岩性、构造、气候、土质、植被及水文状况。只有当一定地域内各种综合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协调时,才会有好的生态环境,才会使环境内的“气”得以顺畅。其中,地质地貌条件直接影响区域内的小气候状况、地表水排蓄、潜水的流动和埋深及成土母质的类型等,从而直接影响到区域内土壤、植被乃至整个景观的形成。故此,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选址充分考虑地质地貌的因素,选择北依紫山、南濒白河、土层深厚、植被茂盛龙岗之巅的马蹄形凹地,形成一个碧水长流、万物滋生、花香鸟语、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环境,呈现一派安定祥瑞之气。其次,从小气候条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来说,小气候反映了一定区域内贴地气层的光、热、水和风等综合状况,通常以光照、温度、和风等来表示。一个理想的生态环境,不仅光照充足、温度适中,而且要求清风细雨、和风惠畅。

南阳武侯祠位于卧龙岗东南面的迎风坡,整组建筑与卧龙岗等高线呈斜交状,呈依山面水之势。背后靠山,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白河,有利于迎接夏日掠过水面的南来凉风。身居高岗阳坡,便于获得良好的日照;缓坡阶地,既可避免淹涝之灾,又可获得开阔的视野;良好的植被,既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调节小气候,还可获得部分建筑用材。这些整体的环境因素综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的生态环境,成为古代人人推崇的“宝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继尧绘诸葛亮像 清代木刻版画

躬耕于此

“宝地”是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分析,南阳卧龙岗这块“宝地”,正是吸引诸葛亮躬耕于此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是人们选择和规划居所环境的一门学问,体现了古人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丰富经验和智慧。

用现代的科学观去衡量古人的行为,风水不是迷信,是一种地理环境选择的理论。古人信奉风水,无论是建造民居、宫殿还是村落、城镇,也无论是修筑坟茔还是陵寝,都要运用风水理论对建筑物的方位、朝向与周围地势的关系进行选择、勘察与设计。以现代人的意识来科学判断传统的风水理论,抛去被“神化”部分,其中也蕴含着很多朴素的环境、建筑、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的科学道理,这些科学道理对今天的我们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诸葛亮作为一代圣人,未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他的雄韬伟略绝不是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油然而生的,他对于躬耕求志地的选择,汉室正统明君的选择,“成霸业,兴汉室”最终实现大一统王朝的目标,是具有战略性的。事实证明,“本立则末正”的自然观、“有文事必有武备”的相辅相成论、“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富国安民”的历史治乱观……贯穿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生涯,不仅能看出其潜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出他科学的超前思想。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显然,在东汉,诸葛亮按古人的哲学思想分析、寻找躬耕求志地,一定会从地理选址与人文环境布局上考虑,不会随意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隐居起来。而且,东汉时的卧龙岗,已是一处“圣地”,在诸葛亮之前,这里曾出过两任名相,“谋圣”姜子牙,兴周伐商,成就周王朝800年天下;大秦名相百里奚,助秦腾飞,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诸葛亮选择卧龙岗,正是要追逐姜子牙、百里奚的足迹,效仿他们的思想、精神、品质,在困守之后终遇明君而为帝臣王佐建不世之功,最终实现大一统王朝的霸业……

“卧龙岗探源”系列,今日刊发完。

一道岗,一个人,弦歌千年,文脉煌煌;诸葛亮佐刘备,鞠躬尽瘁;察时世,高瞻远瞩;匡汉室,忠智勤廉。其精神,彰于时,显于今,彪炳史册。

诸葛亮文化、诸葛亮精神,不仅仅是南阳的,更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