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乳名端哥,别号小隐,又号灵首(一作灵胥),亦号玉樊堂,松江府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他生于明崇祯四年九月初九日(1631年10月4日),牺牲于清顺治四年九月十九日(1647年10月16日)。他是著名的抗清志士之一,又是一位杰出的少年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末,夏完淳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里。他的父亲允彝、生母陆氏、嫡母盛氏、姐淑吉都以诗文、气节闻名于世。允彝,字彝仲,别号瑗公。他好古博学,擅长词文。东林党人在苏州讲学时,许多学者文人纷纷响应。张溥、杨廷枢等结复社于太仓;夏允彝则与同郡陈子龙、徐孚远等结几社,相为应和,于是名动海内。

崇祯十年(1637年)允彝登进士后,任福建长乐知县。他曾携完淳一同赴任。夏允彝作知县五年,很有政绩,特别以“善决疑狱”闻名。正当他被吏部尚书郑三俊举荐,将任新职时,他的母亲去世,于是他只得携子完淳同归故里。

夏完淳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师友的影响。他聪明早慧,有神童之誉。据说,他五岁时知五经,七岁能诗文,九岁时写作了《代乳集》,年十六拟庾信作《大哀赋》,文采宏逸,辞情感人。明末陈继儒曾写有《夏童子赞》,称誉完淳:“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又说他:“矢口发,下笔灵,小叩应,大叩鸣。”

崇祯十一年(1638年),完淳八岁时随父到北京,见到当时许多知名人物,钱谦益也曾写诗送他:“背诵随人诘,身书等厥躬;倒怀常论日,信口欲生风。”甚至说他:“若令酬圣主,便可压群公。”

完淳在随父亲出任福建长乐县令的五年期间,除读书外,平日则留心时事和政局的变化,好阅邸钞。经过这一番努力学习,完淳后来在随父亲丁忧回归家乡时,虽年仅十二岁,但已是一个“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奇中”的英气勃发的有志少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完淳随父自福建返乡后,他一方面继续学习,在从学于志节皎然的塾师沈楫之后,又拜陈子龙为师,学习经史。另一方面,他又见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朝危在旦夕,于是与同乡好友杜登春等数人,组织“西南得朋会”,以作为几社的后继。他们还以“江左少年”的名义,写信给四十家乡间缙绅,力劝他们踊跃输财助饷,起兵勤王,但此举却为“众绅所嫉”,并不响应。

李自成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后,夏完淳闻讯,又在聚众哭祭时起草檄文,表示誓不与义军“俱生”,并声讨归降义军的文武官员,以示对故明的忠诚。

夏允彝虽在家乡没有出仕,但对明朝灭亡仍然十分痛心疾首,坚决毁家以图复辟,并走谒史可法共谋兴复,闻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他又折返乡里。弘光政权曾任夏允彝为吏部考功司主事,但他目睹南明朝政浊乱,所以坚辞不就任。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弘光政权灭亡时,江南许多官僚士绅纷纷向清军屈膝投隆,一时出现清师南下,“士大夫相率奉手板入谒,无敢忤”的局面。在这“公私倾覆,天地崩离”的危急时刻,夏完淳与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一道,毅然奋起抗清。同时,他和嘉善钱栴的女儿钱秦篆也完了婚。

这时,虽然清军攻陷南京等地,但还有明江南总兵吴志葵率军万余人停留在吴淞附近海上,进行抗清斗争。吴志葵是夏允彝的门生,利用这种师生之谊,完淳父子便毅然参加到这支抗清武装队伍中去。他们在吴军中,做些运筹策划、部署战斗的军事参谋工作。吴军计划先向苏州进军,切断清军在苏州与杭州之间的联系,待攻克苏州后,扩大队伍,再取杭州,继而围攻南京城。但吴志葵在军事指挥上短于谋略,又素性怯懦,致使围攻苏州数十日而不得破,在吴军撤退时,突遭清军猛力反攻,义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志葵率余部退居海上后,很快被俘,在南京被清军杀害。夏完淳父子幸免于难,暂时避居华亭曹溪。夏允彝利用这段时间,在完淳的帮助下,勉力完成了《幸存录》一书,总结了明末朝政失察,政治腐败,导致明朝最后覆亡的可悲历史教训后,留下绝命词,于九月赴池自尽,沉于松塘而死。

夏完淳值此国难家仇,益发悲愤填膺,决心继续进行抗清武装斗争,为民族雪耻,为父亲报仇。但这时江南浙西一带抗清的武装义军,有的溃散,有的元气大伤,只有吴易在太湖的一支义军,实力完整,加上钱栴在嘉善起兵响应,战斗实力和声势更加壮大。顺治三年(1646年)春,夏完淳与老师陈子龙、岳父钱栴血为盟,决心共谋倡义,并上书鲁监国,鲁监国则遥授夏完淳为中书舍人,并谥夏允彝文忠。随后,完淳便随岳父钱栴一起,参加到吴易的义军中,担任参谋。

他的五言律诗《军中有作》中所描写的“汉家程不识,刁斗拂胡霜。青翰依藩伯,彤箴愧省郎。凉飙归细柳,旭日自扶桑。湖海多豪气,幽怀两不忘。”便是叙述这次参军的情况和心情。吴易等人起事后,开始兵锋甚锐,曾经先后光复过江南的吴江和浙西的海盐等地,使清政府大为震动。

但吴易本人只是“长兴文吏,原非将帅之才”四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他在军事指挥上颇多失误,加之后来清浙闽总督张存仁组织大举反攻,使义军遭到极大挫折,只得退守嘉善的西塘一带。而完淳在义军溃退时,与大军失去联系,只得在民间隐蔽了一段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时期,他只身流窜,东躲西藏,时而草间,时而山林水泽,行踪无定。他长期的战斗实践和在民间耳闻目睹的抗清的生动事例,使他开始认识到广大下层人民群众在抗清斗争中的力量和作用。因此,他曾有过到民间去寻求新的抗清力量的愿望和打算,但结果却未能实现。夏完淳在《绝句口号八首》中,不仅记述了他此时“窜身荆棘,满目风尘”的哀厉境况,而且在诗中他写道:“去年人送短长亭,一片烟波入洞庭。江海无情人不见,芳洲春草为谁青?”“毅魄归来风雨多,潇湘春尽晚生波。可怜屈宋师门谊,空自招魂吊汨罗。所以他可能曾向西去过湖广洞庭湖一带。在《大哀赋》中他更清楚地叙述自己与义军失去联系,“国亡家破,军败身全,招魂而湘江有泪,从军而蜀国无弦。哀哉欲绝,已矣何言。”显然,他对在四川一带活动的农民起义军有着新的认识和向往之情,所以发出了入蜀“从军无弦”的哀叹。

顺治四年(1647年)四月,清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正。但因吴部内变,结果事败,吴胜兆被押往南京遇害。在这次事件中,完淳与钱栴因参预谋画,所以完淳亲友受株连而死者甚众。到六、七月间,因鲁监国派往江南联络抗清武装的谢尧文被捕后案发,经清军严讯,夏完淳上表鲁监国谢恩的事被发觉,于是完淳在华亭家中被捕。

夏完淳被捕后,被清军解往南京,并由清政府招抚江南的大学士洪承畴亲审。洪见完淳年轻,想对他劝降,并诱以官禄,但遭严斥和痛骂,结果洪被弄得“色沮无以应。”审讯时,完淳还激励岳父钱栴,表示愿慷慨同死,钱栴也更坚强不屈。在狱中,完淳谈笑自若,与难友义士吟诗唱和,并写下了《土室余论》、《寄内》、《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等满纸血泪的激昂悲壮文字,以示自己“含笑入地”视死如归的壮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治四年九月十九日,完淳被清军杀害于南京,临刑时直立不跪,威武不屈,死时年仅十七岁。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