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不同学科、不同岗位、不同年龄的教育人正携手奋战在东莞教育一线,兢兢业业、发光发热。
11月10日中午,东莞教育系统“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活动第10期播出。本期主题:助推品质教育建设,做最具活力的莞邑良师。(点击此处回顾直播)
视频聚焦30—40岁年龄段、在东莞“品质课堂”教学能力大赛“活力组”中获奖的6位优秀老师,透过他们的从教经历、育人故事和所思所感,看看东莞教育人在“教师”这个相同的称谓下,有着怎样不同的教育理解与风采。
南方+特别对老师故事进行二次梳理逐一展现,一起来听东莞教师心声。
我为什么当老师㉗|吐故纳新、勇于尝试:用创新意识实现教学变革
“同事们经常吐槽我,天天打了鸡血一样,一提起课堂、提起学生,就有使不完的劲儿!”对于虎门镇白沙小学的语文老师王鹏来说,“这股劲儿”源于学生时代一堂堂精彩的语文课,“这股劲儿”也激励着她成为老师、期盼有朝一日也可以点亮他人的梦想。
但上了讲台她发现,点亮他人的梦想并不容易,特别是语文课常常饱受“高耗低效”的诟病,于是“这股劲儿”现在被她用来琢磨如何打破“传统课堂”的“南墙”,真正让孩子们做学习的主人。
于是,两次课改,王鹏都走在最前头。2011年版新课标还没问世,她就首创了“文本解读五步法”;2019年统编教材铺开使用,她把小古文做成了学法序列,构建起“一本一得一拓”的小古文教学模式;到今年,她又开始了革命文化题材的课堂教学研究……“这股劲儿”让王鹏不断创新探索,真正把语文的博大精深带给孩子们。
和王鹏一样,大岭山中学的历史老师卢扬梅也是学科创新的佼佼者。2017年高中新课标刚提出“五大核心素养”,卢扬梅带领课题组汇编史料教学学案、研究史料教学对策、编写史料教学论文,并逐步把教研成果落实到课堂,让历史更鲜活、更有力量;2020年集团化办学如火如荼,她又组织在初高中开展同课异构、集团内跨校研讨,尽力从初高中一盘棋的角度涵养学生。
“刚来东莞那会儿,总有人问我亏不亏,一开始我总是回避问题不知如何解释”,卢扬梅说,“但12年来,当我遇到困难总有老师伸出援手的时候,当我在教学方面的新尝试、新探索总能得到鼓励和支持的时候,我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代教师必备的素养。若想教出的学生适应未来的世界,教师必须跟上时代,更新理念,和新技术发展同步。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30+教师们,常常是迈出这一步的先行者、领头羊。在这里,活力来自于吐故纳新、勇于尝试的创新意识。
【统筹】柴松方 王慧
【记者】于羽佳
【视频】黎晗 孙俊杰
【设计】袁永平
【作者】 于羽佳;黎晗;孙俊杰
教育莞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