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也是澳大利亚人非常喜爱的运动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门前的那条道路,坡度比较大,东连A15公路,西通海边的自然保护区公园。周末以及平日里的早晚,常有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往来驰骋,以壮汉和老头居多。

不能不说他们的体格太棒,力量非常好。上坡的时候,没有下车推着走的,必须是骑。只见他们撅起屁股,一下一下地使劲儿蹬,甭管费多大的力,也要最终蹬上去,绝无下来推的道理。

下坡的时候,则是惯性加重力,飞一样,速度快得吓人。

我在国内作为日常健身,也骑过这种自行车,反正遇有下坡加速度的时候,时速一般不敢超过40公里,觉得把握不了。而看他们的光景,远远不止这个数儿。

当然,他们有法律规定,像这种运动,必须装备齐全,服装头盔都得符合要求。但也是危险,因为他们的自行车道往往与汽车快车道并驾齐驱。以一幅单向单幅路为例,紧靠路心隔离带的是快车道,紧邻着的是自行车道,而靠马路牙子比较安全的那一幅,则是作为临时停车带来用的。这与我们国家的路权划分截然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婿以前也特别喜欢自行车运动,就因为女儿看着危险,强行将其自行车挂网上卖了,才算一个死了心,一个放了心。

常言道“艺高人胆大”。我觉得,他们之所以有胆量敢在路上与汽车傍着膀子比翼飞,与他们从小崇尚冒险精神分不开。

说回到上文提到的那个大型运动场,在其最南端,是一块自行车运动场,那种需要经常维护而又比较安全、软硬适度的泥土场地。

我说不好这种自行车运动场的具体名称,总之,它的起点是一个足有三层楼高的非常陡峭的坡道。比赛时,参赛运动员排成一排骑在车上,前轮之前有一块挡板拦住。比赛枪响,挡板“喀”地放倒,一行人骑车径直从坡顶冲下来,在波浪式的赛道上加速、腾飞、落地,加速、腾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循环,其间还要在几乎垂直成一堵墙一样的弯道上完成转弯,接着再在波浪式的赛道上重复上述动作,完成一个“U”形赛程,直至冲过终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看过一次年度的大赛,毗邻的足球场上扎满了帐篷和临时棚屋,热闹得像赶大集。只是那次我没拍也没打算拍照片,因为人家外国人根本不像我们热衷于玩“朋友圈”,晒“照片”。

文中这些照片还是2014年的时候,在一个周末拍的,是许多父母带孩子训练的场景。

顺便说一句,澳洲的这些社区运动场,都是免费使用的。包括条件非常好的网球场,除了晚间使用会象征性收取点儿电费以外,其他情况下,一分钱的费用都不用。

照片拍得其实不理想,因为用的是女儿公司员工优惠价刚买的蔡司135mm定焦手动头,拍摄运动目标跟不上趟,所以对焦不准,比较模糊,只能差强人意地看看大体意思。

通过看他们的训练,我只能说,孩子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真是从小锻炼出来的。作为孩子,他(她)们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所以勇于并敢于冒险。作为家长,硬下心来舍得让孩子冒险和摔打,以换取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这其实是一种具有超前意识的先进教育理念。

有一个可爱的小宝宝,我觉得顶多两三岁,力量小到不足以将车子蹬上坡道。是妈妈在背后助其一臂之力,将他推上坡道,然后果断撒手,任由小宝宝凭惯性冲浪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几个结伙而来的皮小子,显然早已玩得驾轻就熟,不戴头盔,服装也是随便一穿,估计早就不用家长跟着了,让人看着也是忍俊不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个女孩子摔了车,腿被划伤,带了血痕。根本不用别人扶,自己赶紧爬起来,拎着自行车回到场边。妈妈上前也不哄,也没有任何矫情,只是从包里拿出药膏来帮其处理伤口。

“孩子豁得出去,父母舍得出来”。这一点,我觉得非常值得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自行车运动训练,不能再说是看热闹,它的的确确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家庭教育课,虽然来得有些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