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老百姓的心里,刘墉一直是忠臣、能臣的形象在民间备受敬仰,同时他与乾隆君臣奏对以及同和珅的智斗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今天就跟大家一起聊聊,看看刘墉是如何在官场以自己的机智和幽默来化解同僚的攻讦和上级的打压刁难的,希望带给大家开心一笑的同时,也让我们得到启发!

话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带着和珅、刘墉到香山秋游。登山不多时,刘墉就因为体力不支,就远远的落在两人身后,等到乾隆与和珅登上山顶,过了半晌,刘墉才满头大汗的爬上来,此时的刘墉气喘吁吁,累的腰都直不起来了,本来就微驼的后背,显得更加弯曲了。乾隆一看哈哈大笑,指着刘墉说道:“你可真是个刘罗锅!”和珅一听,也跟着讥笑了起来。
可刘墉听完后,立马跪下来磕头,并高声说道:“谢主隆恩,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一下把乾隆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赶忙说:“你谢什么恩?”刘墉说:“皇上,您刚才不是封我为刘罗锅吗?按咱们大清律,皇上加封,臣子每年可以多领1万两的银子的俸禄。”
和珅急忙替乾隆出头辩解:“刚才皇上只是随口一说,并不是真的封赏你,你可别捡个棒槌就当真啊。”刘墉却不紧不慢地说:“和大人岂不知,君无戏言。”

话说此言一出,乾隆皇帝虽然一时词穷,但是心里终究不痛快,毕竟身为天子,掉到了下属刨的坑里,传出去好说不好听,毕竟对皇上来讲,一万两银子事小,栽了面子事大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说和珅察言观色的本事真不是盖的,知道乾隆气不过,于是趁刘墉忙着擦汗的功夫见缝插针的对乾隆说:“皇上,刘墉接您的话茬顺着台阶往上爬,讨了您的封赏,可太气人了,咱们不能这么便宜他,得想个办法把这皇封给撤了。”
乾隆一听和珅这话,正合自己的心意。于是乾隆跟和珅交换了个眼色,意思是和爱卿,看你的了,别给我丢脸啊!和珅心领神会,他对刘墉说:“刘大人,刚才皇上登山的时候,我说皇上,这是步步高升,一步更比一步高。现在咱们要下山了,这回该你说了,说不出来,刚才的皇封可就不算数了。”刘墉连想都没想,说道:“皇上,您这是后背(辈)倒比前背(辈)高,一辈更比一辈强。”
乾隆、和珅一听,心想,得,还真难不住这刘罗锅,脸上的笑意瞬间凝固,自顾自的下山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宫里,乾隆越想越气,和珅一看机会来了,于是立刻火上浇油又向乾隆说道:“皇上,咱不如给刘墉出道题,他要是答不上来,就把那罗锅封号给他撤了。”
乾隆当即点头,马上传旨将刘墉召进宫中,对他说:“刘墉,朕给你出道题,如果你答不上来,那罗锅封号就得撤了。”
刘墉回答说:“请皇上出题。”这时和珅走过来,说道:“刘大人,皇上的题目就是用十个一,做一首诗。”
刘墉思量片刻,便说道:“一笠一蓑一孤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主一客一席话,一轮明月一江秋。”
乾隆听完后,不自觉的拍手说道:“妙,妙妙!”
不得不说,刘墉的才学和机变真的是无可挑剔。

没有得逞的和珅心有不甘,他在乾隆耳边嘀咕了几句。紧接着乾隆对刘墉说:“刘爱卿,朕记得你今年也有34岁了吧?”刘墉一听赶忙回答说:“回禀皇上,臣确实34岁了。”皇帝自顾自的说:“你和朕同庚,肯定也属马。对了,刘爱卿,你会骑马吗?”
刘墉刚想说“会骑”,却在无意间一瞥,发现和珅在攥着拳头目不转睛的盯着自己,好像就在等着自己的回答一样。
刘墉心思急转,这才发现其中的弯弯绕。心想:如果自己说会骑马,那不等于是在骑皇上吗?好险,好险!
于是他灵机一动,转而说道:“皇上,臣上朝从来不骑马,只坐轿。再有臣也不属马,属驴。”
乾隆被气笑了,说道:“既然同岁,为何朕属马,你属驴?”
刘墉说:“皇上,您身材匀称,英明神武,一看就是千里马;而微臣相貌普通,还是个罗锅,根本不是马,顶多算头驴。”
此话一出,惹得乾隆开怀大笑,然后说道:“这刘罗锅三个字,就算是朕封赏的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君臣斗中类似这样的例子,民间传说和影视作品中不胜枚举,但实话讲很多关于刘乾隆、刘墉、和珅的演绎故事,大多都是虚构的,电视剧、评书里的“君臣斗智”,刘墉与和珅的互相“较量”,都是文学创作,在真实的历史里都没有发生。

然而作为看客的我们恰恰就是需要在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在我们感慨刘墉的才识、机变的同时,更应该知道和领导或者同事相处的时候,确实要注意高情商话术,要知道混社会能说话是基础,会说话才是关键!

纵观古往今来,无论官场还是职场,会说话很重要,会说话,才能会办事,想要自己混得好,就要学会领导放心,才能放手让你做工作;让平级尊敬,才能不掣肘你的工作;让下级甘心,才能开心的为你工作;这样才能让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从学说话到会说话,从学办事到会办事,这是个没有止境的一步步提升的过程,谁敢说自己说话办事的能力已经登峰造极了?

诸君一起共勉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