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郭洪福
他出生在世代行医的医学世家,家学渊源;他帮人治好骨折,却只收取几十元的药费。他就是“红医”传人、于都县利村乡里仁村乡村医生管小伟。
医学世家的红色基因
作为第八代传人,管小伟的祖上世代行医,闻名乡里。爷爷管斗枢是一名红军军医。据史料记载,1929年4月,于都县人民诊病所在县城天主教堂成立,主要收治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作为政治主任,管斗枢带领中医药人员免费为住院战士熬药诊治,深受劳苦大众拥护赞赏。
1931年夏,管斗枢担任苏维埃红色医院院长,在缺医少药的情势下,他用黄连敷、烧医治医治子弹和弹片坎留体内创伤,成效显著。
长征前夕,管斗枢冒着生命危险,曾多次给红三军团团长彭德怀的部队救治伤员。后来部队开拔时,彭德怀特意派人给管斗枢送来银元,以示感谢。1934年11月,国民党军队进占县城,管斗枢因战场负伤,被迫在家休养,1942年因病去世。
管小伟的父亲管贵祥也是一名闻名遐迩的中医师。因医术精、医德好、声望高,在利村、贡江、新陂一带有口皆碑,慕名找他问诊的乡亲络绎不绝。
“我很荣幸,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从小听父亲讲爷爷给红军治病的故事,让我心生敬仰。”在父辈的言传身教和“红医”精神熏染下,管小伟从“小我”到“大我”,渐渐成长起来。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近朱者赤。受父亲的引导和熏陶,少年管小伟便立志当一名治病救人、受人尊敬的好医生。1988年,18岁的管小伟赴乡卫生院跟师学艺,1990年考取乡村医生证。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管小伟从此衣钵相传当上了梦寐已久的医生。
“父亲常常告诫我,从医最要紧的就是医德,医生的成功不在于挣钱多少,而是看你治好多少病、帮助到多少人。”日常行医中,管小伟秉持有“医”无类的家训,对前来看病问诊的乡亲居民总是一视同仁、方便为怀,上户看病也从不收出诊费,让百姓以最少的开销治好病。
十数年前,同村红峰组村民刘窑丰在家台阶上不慎摔伤导致髌骨骨折。受伤的她寸步难行,不仅无法下地干活,生活上都不能自理,这可愁坏了刘窑丰一家人。闻讯赶来的管小伟见伤势不轻便建议她去县城医院手术治疗。怎料伤者家里早已揭不开锅,哪有钱去医院看病?!一番商议后,刘窑丰夫妇坚决央求管小伟为其处理伤情。
手法复位,木方固定,再施以中草药消肿止痛活血化瘀……静躺一个半月后,刘窑丰的伤情渐渐好转。
“那个时候,大多数人家里还不宽裕,医疗保障机制也不健全,往往一场意外伤病就整垮一个家庭。”刘窑丰骨折伤愈后,管小伟仅仅象征性地收取了80元药费。但愿世上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对一些村民的看病赊账,管小伟也从不催收,“村民有伤有病找上门来,就是对我们的信任,治病救人比什么都更重要”。
早年间,村民干活受伤、被毒蛇咬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因医治不及时而死亡的悲剧。管小伟看在眼里,痛在心头,于是像神农尝百草一般,以身试“毒”,苦心钻研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如今,管小伟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蛇咬伤、正骨、复位、诊治跌打损伤方面,融会贯通,颇有心得造诣。
近年来,管小伟根据医防融合的要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落实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预防接种、孕产妇健康服务等14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上面,定期到“老弱病残孕”重点人群家里开展家庭医生签约随访,严防特殊人群因病返贫。
“高血压80人,糖尿病18人,肺结核3人,重型精神病6人……”作为辖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管小伟见证着从过去的治病为主到如今的健康管理、预防为主的工作转型,对片区居民每家每户的健康指标数据了然于心、如数家珍,“就好像一部电脑”。
闲暇时间,管小伟总会拿出爷爷留下《中西良方大全》等几本线状古籍书翻阅研读,从泛黄的书页和做了标注的字里行间,汲取红色养分,赓续红色基因。每每工作上遇到困难,想想爷爷舍生忘死闹革命的峥嵘岁月,管小伟浑身又充满着激情与力量。
共产党员与医学硕士
常言道,父母是最好的老师。自小目睹父辈们给人治病收获的荣誉尊崇以及村民的感激,管小伟的儿子管晨感觉到行医职业的高尚。受医学典籍的浸润,少年管晨对医学产生浓厚兴趣,自此埋下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理想种子。
填报高考志愿时,小伙子毅然决然填满了医学相关专业,最终被南昌大学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录取。学无止境,2018年管晨又获得温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硕士学位,现为浙江杭州一家三级医院主管技师,成为管小伟的管氏家族第九代医学传人。
2016年12月,因表现优秀,管晨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作为一名党员,管晨将传承红医精神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融合起来,在岗位履职上争先创优,自觉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2019年新冠疫情开始之初,他便积极报名加入浙大一院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作为一线抗疫人员工作至今。2021年底,他还作为浙一核酸检测支援队的一员,外出参与宁波市和绍兴市核酸检测支援工作。
审签:郑少忠
欢迎投稿,投稿请发rmrbjx@126.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