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昨天的隶书进化史说到,魏晋以后,隶书在《熹平石经》这样标准化样本的影响下,已经走上了点划拘谨刻板,波磔挑法千篇一律的道路。
隶书,自先秦至当代,在中国书法发展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其规矩有则,法度易掌握,操作简易,实用美观,深受各代人的喜爱。
但由于时风的影响,各代隶书的命运则是不同的。从书法发展史来看,隶书有两个高峰,一是上文的汉代,二是本次要说的清代。
隶书衰落的魏晋唐宋元明
魏晋时期是“今文字”书体演变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这时期正书逐步完善,趋于定型,越来越成为应用文字的主流,并使书法成为一门自觉和艺术。
面临日趋成熟的草书、行书、正书,隶书则显得规矩严谨,在表达情趣方面逊于上述书体。
唐代则是隶书发展的谷地,如果从书法发展史来看,方笔的出现是一种进步,其打破了圆笔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撇,捺,折等笔画,是楷书的基础 ,后世的行、草书都是从隶书蜕化出来的。
但若一味地强调单一的用笔,就可能走向反面。隶书是楷书的基础,但唐人却用楷法写隶书,失去了古味,徒具其形。因而隶书在唐代难以取得较大成果。
两宋书家也大多不问津篆隶,除北宋初期的徐铉兄弟和郭忠恕及金人党怀英外,以篆隶称世者鲜见。其实就两宋史实而言,收藏金石古玩,集录金石铭文,甚而集古印成谱,早就十分风行。
但宋代书法崇尚意趣,以苏、黄、米为代表,其追求意趣又主要阐发于可以任性恣情的行草,所以除米芾因好古而偶有涉及篆、隶外,少有大书家专攻此道。
其中原因也是篆、隶二体在当时人的眼中十分严肃、高古,而不能随意的缘故。所以宋代的金石收藏及好古之风,并没有成为篆、隶书法发展的重要渠道。
时至元代,篆、隶书法蔚然成风,所取得的成就也不低于其他书体,在“托古改制”、全面回归的古典主义书法潮流中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
元代的篆隶不同于秦汉的篆隶,其主要特征是能够将篆隶书创作纳入到文人书法创作的轨道上来,而非仅限于金石碑版。从而使元代成为自秦汉篆隶书法衰微以后重新复苏的的第一个高潮,并开启了明清文人篆隶书法的源头。但点划和结体过于光挺平直,缺少变化,非常刻版。
明代隶书发展式微,仅可视作元代和清代两座隶书高峰的之间的过渡桥梁。虽如此,明代隶书在隶书师法观念的转变和传承中发挥的作用仍不可忽视。
明初沿袭元代赵孟、吾丘衍复兴隶书的风气,师古法、师名家隶书碑刻、学习“折刀头” 笔法。明中期在文徵明的提倡与实践之下,隶书延续明初的师古风气,宗法汉魏名家,引领了吴门书派的隶书师法风气。
明末,隶书师法名家的同时,出现了师法非名家隶书的滥觞。书法家品评隶书的标准也不再局限于是否为名家,而单纯地从隶书碑刻本身出发,“不衫不履”成为晚明重要的隶书审美观。
枯木逢春的清代隶书
明末清初,由于金石考据之风日盛,加之出土金石碑铭渐多,在书法界形成了碑学的革新浪潮。
由于碑学的崛起,因而篆隶日益为世人所重,书法纷学汉碑,出现了一批精擅隶书的高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契机,促成了隶书在清一代的枯木逢春,使清代隶书成就超越唐、宋,成为继汉隶后的又一高峰。
清代隶书上承金文篆书,取法汉人,旁涉北碑,创造了一代新风,也涌现了一批大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桂馥、赵之谦等。
郑板桥
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
金农
“扬州八怪”中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别是他的行书和隶书均有着高妙而独到的审美价值。这是其大胆创新、自辟蹊径的标志。金农的行书从其早期开始就不入常格,而以碑法与自家的“漆书”法写成的行草书,用笔率真,随心所欲,点画浪藉而又笔墨醇厚,粗头烂服之间,透出苍逸稚拙之趣,令人叹服。
赵之谦
清代杰出的书画篆刻家。他的篆刻取法秦汉金石文字,取精用宏,形成自己的风格,人称“赵派” 。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伊秉绶
伊秉绶的隶书高古博大,字愈大愈壮,如正人君子,气象伟岸。古拙中蕴灵秀,老辣中含韵致。
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其隶书水平极高,他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体势值由雅驯而趋开张,笔意由温润而趋劲豪,气格宏阔而无纵横习气。风格大气磅礴,遒劲飒爽,自然独树一帜。
何绍基
独创“回腕法”,战掣裏毫,朴拙生动、奇崛有力,在凝厚古拙中见沉雄苍劲。其隶书线条形如“肉皮卷”状,沉雄峻拔,屈铁枯藤,这也与他的“回腕法”执笔有很大关系。
结语:
清初帖学垄断,书风单一。由于历史性的文化积习的压力,使书法在以法致道的漫漫长途中艰难地跋涉著。最为明显的是,帖的巧美导致了“馆阁体”对清初书法的侵蚀,从而形成了颓弱的格调低下的局面。
清初和这—局面分庭抗礼的关键书体,就是隶书。 清隶不仅为碑学在清代的发展开了头, 而且清隶始终伴随著有清三百年书法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