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
“此次指南将高血压诊断标准修改为≥130/80 mmHg,不仅有充分的国际和国内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而且血压水平在130~139 mmHg和/或80~89 mmHg的人群多为中青年,下调诊断标准体现了防线前移、加强初始预防的理念,否则我们将错过减少高血压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危害的关键时机。”11月13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在线上发布会上,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介绍了指南最重要的临床问题之一——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分级相关的内容。
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在国家卫健委的指导下,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历时两年联合制订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
高血压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随着老龄化的进展,高血压的预防及规范化诊疗工作越来越重要。赵冬教授介绍,针对血压130~139/80~89mmHg人群开展生活方式干预以及非药物治疗无效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就是减少高血压不良后果的重要窗口期,总体是符合成本效益的。
“指南推荐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30/80 mmHg,包括无心血管合并症、合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史、慢性肾脏病、糖尿病以及老年高血压患者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英贤教授介绍了高血压患者降压靶目标相关内容,他指出,目前已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例如SPRINT研究、STEP研究、CRHCP研究等表明将血压控制得更低一些,能够带来显著的心血管获益。
“新指南将心血管病危险分层简化为高危和非高危,对于一线临床医生来说,分层标准越简化,越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有利于尽快判断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时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勇教授介绍了高血压患者简化心血管危险分层相关的内容。据介绍,血压高于140/90mmHg以及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合并临床合并症、靶器官损害或合并≥3个危险因素者均列为高危心血管病风险,需要积极药物干预。同时新指南首次将高血压的重要并发症——心房扩大列入靶器官损害。
指南发起人和首席专家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蔡军教授介绍,该指南是我国高血压领域全新的循证指南,制订全程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循证评价与指南研究创新单元和兰州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研究院陈耀龙教授团队提供方法学支持。
蔡军教授还指出,因为高血压领域涵盖的概念和临床问题非常广泛,本指南只针对最重要的、对临床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以及最有争议的问题形成推荐意见。
韩雅玲院士介绍,本指南的制订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手册和高质量指南的制订规范,是落实健康中国心血管防治行动的重要举措,在预防、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以及继发性高血压筛查等方面有非常大的突破和变化。相信2022《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的发布必将促进我国高血压防治事业的进步,推动健康中国目标的早日实现。
据了解,该指南将于11月24日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年11期正式发表(预发表链接:http://rs.yiigle.com/yufabiao/1432110.htm)。
参考资料:
①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50
【附:武汉晚报解读】
下调“10”更适合我国国情,一大批亚健康人群将被确诊为高血压患者
从11月13日起,一大批曾被界定为“高血压前期”的亚健康人群,将被诊断为高血压患者。11月13日,首部《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这部新《指南》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界值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程翔教授、苏冠华副教授对其中变化进行了解读。
130/80mmHg更适合中国国情
据了解,新《指南》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联合制订发布,以期实现高血压临床诊治标准化,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新《指南》为何要将高血压诊断界值下调10mmHg,即由140/90mmHg改为130/80mmHg?
专家介绍,中国医学界一直在研究,如何基于临床研究和卫生经济学评估积累的证据,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从1977年提出的160/95mmHg,到1997年提出的140/90mmHg,再到如今的130/80mmHg。
本次标准的调整主要来源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流行病学数据。专家介绍说,血压介于“130/80mmHg和140/90mmHg之间”的人群,既往认为其处于“正常高值”,也被称作“高血压前期”人群。新的研究发现,这类既往还没有被诊断为高血压患者的人群,多半未得到及时干预,因而存在着潜在的心脑血管病风险,而新标准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将防控端口前移,使更多过去“正常高值”人群被确诊,得以追踪监测、药物治疗和长期管理,越早治疗获益越大,这将大大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
高血压分级简化为2级
新《指南》将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水平分为1级和2级。
1级: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
2级: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医生将结合1级和2级患者的身体指标和其它综合因素,进行必要的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
心血管危险分层简化为“高危”和“非高危”
新《指南》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分层进行了调整,过去高血压的心血管危险分层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共四种,而现在只划分为高危和非高危。
高危患者:
①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
②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伴临床合并症、靶器官损害或≥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如吸烟、血糖异常、血脂异常、肥胖等)。
非高危患者:
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且未达到上述高危标准者。
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高危的患者,推荐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非高危的患者,可进行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若收缩压仍≥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可考虑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新《指南》教你在家量血压
新《指南》教你居家期间这样量血压:
1.每天早、晚各测量1次血压;
2.每次测量至少连续获取2次血压读数,每次读数间隔1—2分钟,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若第1次和第2次血压读数差值>10mmHg,则建议测量第3次,取后2次读数平均值;
3.测量血压前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喝含咖啡因的饮料以及吸烟;在每次测量之前,安静休息3—5分钟。穿宽松的衣服,不要把袖子撸上去。
4.测量时段:
早上:服药前、早餐前、排尿后测量。
晚上:晚餐前,若错过则在睡前1小时内测量;如晚上服药,建议服药前测量。
5.初诊或血压未控制者:
初诊或血压未控制稳定的患者,每周至少连续测量3天血压。
6.血压控制良好者:每周进行1—2天血压测量。
【链接】量血压四问
1.用电子血压计还是水银血压计?
电子血压计更安全可靠,水银血压计容易产生误差,且存在水银泄漏的隐患,目前水银血压计已经全面停产。电子血压计的准确性和重复性较好,推荐成年人首选正规厂家生产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2.袖带怎样算合适?
量血压不准确,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袖带不合适,太大或者太小都不行。大多数人可使用标准规格袖带,肥胖或者臂围大者,可使用大规格袖带,儿童可使用小规格袖带。
3.量左手还是右手?
初次测血压,两只手臂都量,以血压高的一侧为准。长期量血压者可固定一侧。
4.坐着量还是躺着量?
测血压应该坐着,如果情况不允许可以躺着测量,取仰卧位,不能侧卧。记住袖带与心脏保持在同一高度。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武汉晚报
热门跟贴